前言
1 唐蕃長慶會盟地與立碑考
1.1 長慶元年長安會盟地點
1.2 唐蕃長慶會盟所立碑石
2 唐代吐蕃與北方游牧民族關系研究
2.1 吐蕃與突厥的關系
2.2 吐蕃與回紇的關系
2.3 吐蕃與沙陀的關系
3 吐蕃與南詔
3.1 吐蕃與唐朝對西洱河諸蠻的爭奪及神川都督府的建立
3.2 南詔統(tǒng)一五詔及與吐蕃的關系
3.3 南詔與吐蕃聯盟及兩者的關系
3.4 南詔重新附唐及其與吐蕃之關系
3.5 吐蕃與南詔經濟、文化的交往
4 清駐藏兵制考
4.1 清朝駐藏兵制的初步形成
4.2 清朝駐藏兵制的完善和成為定制
4.3 清后期駐藏兵制的流弊和變革
5 19世紀西藏與森巴戰(zhàn)爭的幾個問題
5.1 關于然吉森、索熱森和谷朗森
5.2 西藏森巴戰(zhàn)爭最后一戰(zhàn)誰是勝者?
5.3 西藏拉達克地區(qū)何時被侵占?
6 駐藏大臣琦善改訂西藏章程考
6.1 問題之提出
6.2 關于琦善等奏呈《酌擬裁禁商上積弊章程》
6.3 關于琦善奏罷稽查商上收支問題
6.4 關于改訂藏兵和駐防清軍建置章程問題
6.5 結語
7 甘青地區(qū)的藏族及其對當地的經濟開發(fā)
7.1 唐代甘青地區(qū)吐蕃的來源及其對當地的經濟開發(fā)
7.2 宋代甘青吐蕃與當地的經濟開發(fā)
7.3 元明時期甘青藏族及其經濟的發(fā)展
7.4 清代甘青藏區(qū)的經濟發(fā)展
7.5 民國時期甘青藏區(qū)的社會經濟
7.6 結語
8 清代甘青藏區(qū)建制及藏族社會研究
8.1 行政建制
8.2 藏族分布、人口及經濟類型
8.3 社會組織
9 試論清代松潘藏區(qū)的“改土設弁”
9.1 清初松潘藏區(qū)的土司及分布
9.2 松潘之“庚申番變”與“改土設弁”
9.3 余論
10 1930年—1933年西藏與康、青戰(zhàn)爭之研究
10.1 大金寺與白利鄉(xiāng)爭產糾紛引發(fā)的康藏戰(zhàn)爭
10.2 國民政府派員調解失敗與戰(zhàn)事之擴大
10.3 《崗拖協(xié)議》與《青藏和約》
10.4 英國在戰(zhàn)爭中所扮演的角色
10.5 戰(zhàn)爭的歷史根源、性質及影響
11 1932年—1933年西藏的政局
11.1 西藏與康、青戰(zhàn)爭的影響和達賴喇嘛的“公開信”
11.2 兩大活佛系統(tǒng)之間的論爭及中央國民政府的調解
11.3 關于九世班禪返藏問題
11.4 結語
12 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后西藏上層集團爭奪權力的斗爭
12.1 土丹貢培事件
12.2 邦達昌事件
12.3 龍夏的改革及失敗
13 民國時期漢藏佛教文化交流及其意義
13.1 民國初期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的復興及特征
13.2 民國后期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的興盛及意義
14 民國時期西藏與英國的貿易及其影響
14.1 藏英貿易的增長及其特征
14.2 藏英貿易的影響
人名地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