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平,我國現代意義大自然文學的開拓者,被譽為“東方之子”。1938年11月22日出生于安徽省肥東縣長臨河西邊湖村,這是巢湖邊的一個美麗村莊。父母早逝,在姨母的照顧下長大。家境貧寒,少年時離家到兼營顏料的染坊當學徒,備受磨難。在大哥劉先紫的幫助下脫離了學徒生活,考取中學。畢業(yè)于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書10年。之后做過文學雜志編輯、主編。1957年開始發(fā)表文學作品,先是詩歌、散文,后涉足美學。1963年停筆。他熱愛大自然,尤喜探險。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參加對野生動物的考察,或獨自在山野跋涉,30多年來足跡遍及中國的崇山峻嶺、沙漠戈壁和世界上部分國家和地區(qū),歷經各種危險和困難。1978年恢復寫作,致力于大自然文學。1980年出版了長篇小說《云海探奇》,這是中國第一部描寫在野生動物世界探險的長篇小說,熱情地頌揚了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的主題,得到了熱烈的反響。作品豐富,已出版30多部,代表作有:描寫在短尾猴世界探險的長篇小說《云海探奇》、描寫在梅花鹿世界探險的長篇小說《呦呦鹿鳴》、描寫在鳥類世界探險的長篇小說《千烏谷追蹤》、描寫在大熊貓世界探險的長篇小說《大熊貓傳奇》。幾部長篇小說都是描寫科學家和孩子們?yōu)楸Wo珍貴的野生動物所經歷的艱難和危險,展示了野生動物世界豐富多彩的生活,充滿神秘和哲理。故事生動曲折,人物形象鮮明,語言幽默。大自然探險中的奇聞、奇遇:《山野尋趣》《野象出沒的山谷》《尋找麂鹿》《黑麂的呼喚》《麋鹿回歸》《在大熊貓故鄉(xiāng)探險》《黑葉猴王國探險記》《我的山野朋友》等。這些作品最大的特色是以親身的感受描繪野生動植物世界的神奇、可愛,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傾聽人與大自然的對話,具有強烈的真實美。論文有《探險小說的審美和審美特征》等。 多部作品已成傳世名著,或選入學生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