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20歲出頭就生了大兒子,當時沒有長輩和親友相幫,也沒有錢請保姆,一天24小時緊緊抱著兒子,仿佛只有讓他貼近我的心窩才能保護他的小生命。我們四川有句口頭語“養(yǎng)兒防老”。到自己做母親了,才逐漸明白此話的含義不僅僅是教育晚輩長大了要行孝,也提示長輩明白,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既然有了兒子,就要負責任把他養(yǎng)育大,把他撫育成大有作為、頂天立地的人。想通了這個道理,我就一直把兒子看成自己的命根子,用心血澆灌他成長、成才、成名、成家。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年,我就打定主意要把兒子送托兒所。我相信科學育兒才能根正苗壯葉大干直挺。正巧上海電影制片廠的托兒所規(guī)定“女工子女才能入托”。我的兒子沾光進托兒所全托后,每周接回家一天,還帶回托兒所的家長聯(lián)系簿,詳細記錄兒子在托六天的生活、學習和成長情況。我這個媽媽幾乎沒有花多少心思,兒子就順順當當接受學齡前的基礎教育,然后升小學、中學,成績都很優(yōu)異。沐黎滿懷信心報考北大、清華時,十年動亂開始,升學的理想像肥皂泡一樣在空氣中破滅了、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