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與外國的交往,歷史悠久。線路有兩條,一條是陸路,另一條是海路。20世紀以前到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國家,還沒有航空路線,唯一的線路是靠漂洋過海的水路??筷懧方煌缟骄X、浩瀚的戈壁沙漠的阻隔,困難重重,物資的運載量也非常有限。當航海術進步發(fā)展后,主要是靠跨海過洋的水路。由于多數是通過海洋與外國接觸的,故稱外國人為洋人。12世紀以后,即元、明兩朝以后,把南海以西的海洋和地方稱為西洋.后又把歐洲、美洲各國也包括在西洋之內。西方國家為西洋,西洋國家的人稱為西洋人,簡稱為洋人。要過海才能與日本人交往,日本在我國東邊,故稱為東洋,稱日本人為東洋人,這是清朝以后才出現的名詞。有西洋,有東洋,那么有南洋嗎?有。20世紀50年代以前,我國稱亞洲的東南部為南洋,就是現在的東南亞。但南洋還有另外一個含義,清朝末年至民國時期,把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東南沿海省份也稱為南洋,很容易與指東南亞的南洋混淆。而江蘇省以北的河北、山東、遼寧沿海各省則稱北洋。沒有指外國的北洋,因為我國以北的西伯利亞在清朝時還是我國的領土,當時那里的居民也不算外國人。1943年才出現東南亞這個詞。我國與東南亞各國很早就有來往,司馬遷的《史記》中已有記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交通日益便捷,與東南亞各國在外交、商業(yè)貿易、文化、宗教、移民等方面的關系不斷廣泛而密切.對東南亞各國的了解也就更多,我國的史籍都有記載,后來設有四夷或四裔篇,所謂四夷或四裔,指的是周邊的民族和國家,其中包括東南亞各國。出使東南亞國家的使臣回國后,將他們的見聞寫成書,流傳下來,如元朝周達觀著的《真臘風土記》,明朝馬歡寫的《瀛涯勝覽》、費信撰的《星槎勝覽》等,還有不少書,在此不一一贅述。這些內容極其豐富的書籍,不僅是我國研究東南亞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東南亞各國研究本國歷史不可缺少的資料。20世紀末以來,我國與東南亞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廣泛、密切。這就需要溝通和相互了解。語言文字是互相溝通和了解的工具。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是國家外國語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yǎng)基地、廣西東南亞非通用語種翻譯人才培養(yǎng)基地,肩負著培養(yǎng)東南亞國家語言翻譯人才的重任。此外,學校還培養(yǎng)復合型的研究人才。外國語學院于1964年創(chuàng)辦至今,已向各條戰(zhàn)線輸送了大批不同語種的人才,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不辱使命,工作出色。但是,到學校深造的青年畢竟是有限的,而想了解、研究東南亞的人士日益增多,為滿足各界人士的需要,我們決定出版《東南亞研究從書》。供社會各界人士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