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量才常以玉為衡
第一章 出生的家庭與社會環(huán)境
一 出生的家庭
二 社會環(huán)境
第二章 從科舉道路到進入新學堂
一 科舉考試的準備
二 科舉制的末班考生
三 進入永平府中學堂
第三章 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招生與入學后的思想矛盾
一 北洋法政專門學校的創(chuàng)辦與招生
二 入學后的理想追求與清廷教育方針的矛盾
三 精神危機與思想家型人物的特征
第四章 立憲大課堂與現代政治運動的洗禮
一 立憲思潮與清廷預備立憲的影響
二 立憲派的政治追求與清廷假立憲的矛盾
三 速開國會請愿與現代政治運動的洗禮
四 第四次國會請愿的特殊意義
第五章 “反滿”革命思想
一 《歲晚寄友》——“反滿”思想的實證
二 “反滿”革命思想的產生
三 “雞知天明”的覺醒
第六章 辛亥革命與樹立堅定的民主觀
一 革命潮流的激蕩
二 灤州起義與悼念白雅雨
三 樹立堅定的民主共和觀
第七章 勝利后的“隱憂”與擁護孫、袁
一 慶幸勝利
二 “統一政府成立”后的“隱憂”
三 擁護孫、袁,批駁中島端
第八章 第一屆國會與《言治》創(chuàng)刊
一 “緩進派”擁袁與第一屆國會
二 北洋法政學會與《言治》創(chuàng)刊
三 《言治》月刊擁袁的主要表現
第九章 政黨潮中的超政黨觀察與探討
一 面對政理難題:政黨潮
二 “國賴以昌”政黨的先決條件
三 對中國政黨的初步審視與考察
四 理想的政黨觀與現實政黨狀況之間的矛盾
第十章 民初政爭與擁袁
一 對于建都地點問題之爭
二 對于“張方案”及《臨時約法》問題之爭
三 對于“宋案”與“二次革命”問題之爭
四 對于“軍民分治”與裁都督問題之爭
五 “南天動亂”——《憶天問軍中》
第十一章 擁袁的背景、原因
一 袁世凱的乘時
二 革命黨的兩難
三 特殊的歷史條件與社會心理
四 北洋法政專門學校的袁氏淵源
第十二章 畢業(yè)與抉擇
一 北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yè)
二 鄙棄仕途與政壇生活
三 沖出北洋“樊籬”
第十三章 東京留學
一 并非理想的目標
二 選擇早稻田
三 入學前的準備與業(yè)績
四 早稻田的入學與退學
第十四章 走近《甲寅》.結友章士釗
一 《民立報》時期的精神相通
二 《獨立周報》時期的神交向往
三 《獨立周報》??蟮睦Щ?br /> 四 “二次革命”失敗與創(chuàng)辦《甲寅》
五 投稿《甲寅》與結友章士釗
六 章士釗的影響
第十五章 反袁思想與捍衛(wèi)民主法治
一 法治與人治的交鋒:憲法與公布權
二 民主與專制斗爭的焦點——國會
第十六章 反袁思想與道德批判
一 道德人心與民族命運
二 袁世凱的反動腐敗與道德人心危機
三 道德批判與“昌學”救國的選擇
第十七章 反袁思想與首倡群眾對抗力
一 對抗力問題的提出
二 民主制下的對抗與反對極端主義
三 首倡群眾對抗力
四 民主法治思想的里程碑
第十八章 箴陳奮起,揭舉新愛國主義
一 陳獨秀關于“愛國”何義的困惑
二 陳文的軒然大波與李大釗的意義提升
三 析陳獨秀所謂“自覺心”的虛無性
四 箴陳奮起,揭舉新愛國主義
五 《新青年》創(chuàng)刊:陳獨秀的積極回應
第十九章 反對侵華“二十一條”與促袁抗日
一 侵華“二十一條”與留日學生的反抗運動
二 留日學生愛國運動的兩個重要文件
三 促袁抗日與促袁進行反省和改革
第二十章 反袁與駁“國情”論
一 為袁世凱復辟服務的“國情”論
二 對古德諾“國情”論的批判
三 特殊的意義與民主法治的教訓
第二十一章 逆賊稽征討,鵬鳥始張翼
一 反袁結社:神州學會
二 策劃討袁赴春申
三 反袁斗爭風暴與《民彝》
第二十二章 民彝思想(上)——人的學說與對袁世凱的批判
一 民彝思想的產生
二 民彝思想——中國化的西方人文主義
三 民彝思想與對袁世凱“人”的尺度的批判
第二十三章 民彝思想(下)——人的學說與創(chuàng)建現代國家的政治理論基礎
一 必須“兇民彝而少加牖育之功”
二 必須“殺迷信人治之根性”
……
第二十四章 創(chuàng)造青春中華的理想(上)——《晨鐘報》時期
第二十五章 創(chuàng)造青春中華的理想(下)——《憲法公言》時期
第二十六章 打破矛盾生活的探索——《甲寅》日刊時期
第二十七章 支持孫中山的護法斗爭(上)——批判梁啟超的偽調和主義
第二十八章 支持孫中山的護法斗爭(下)——批判段祺瑞、梁啟超的偽國家主義
第二十九章 《此日》——與時俱進賦征程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