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傳記社會各界人物??苹瘯r代的通才:1920-1940年代的張蔭麟

??苹瘯r代的通才:1920-1940年代的張蔭麟

專科化時代的通才:1920-1940年代的張蔭麟

定 價:¥26.00

作 者: 朱瀟瀟 著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人文/社會學家

ISBN: 9787309084184 出版時間: 2011-1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286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專科化時代的通才——1920-1940年代的張蔭麟》由朱瀟瀟所著。 《專科化時代的通才——1920-1940年代的張蔭麟》以張蔭麟在20世紀20—40年代主要的學術活動為線索,從張氏求學和任教的主要場所清華大學、他所參與的各類刊物及其著述進行考察,研究中國現(xiàn)代歷史學科的建立及其規(guī)范的過程。

作者簡介

  朱瀟瀟,現(xiàn)為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講師,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思想史、學術史。曾在《中共中央黨校學報》、《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現(xiàn)代大學教育》等期刊發(fā)表多篇學術論文。

圖書目錄

緒論
一、 問題緣起及概念界定
二、 研究狀況
三、 研究路徑與資料狀況
四、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制度轉型下的個人范本: 張蔭麟與清華
第一節(jié) 學校教育與社會引導的交織
一、 “整理國故”影響下的國文教育改革
二、大師的引入: 梁啟超與張蔭麟的學術淵源
三、 清華歷史系與分科意識之始
第二節(jié) 清華歷史系: 學科化建設進行時
一、 歸治于教育部與羅家倫的改革
二、蔣廷黻新政之一: 課程改革“中西兼通”
三、蔣廷黻新政之二: 新型學者及教師群體的建構
第三節(jié) 妥協(xié)與分歧: ??埔?guī)范化時代的個人史
一、 一波三折的入職與升遷
二、清華對教師的專業(yè)化需求與張蔭麟的妥協(xié)
三、專業(yè)學會的建立: 自下而上的學科化呼應
第二章 學術專業(yè)刊物: 以張蔭麟與20—40年代報刊關系為中心的考察
第一節(jié) 學緣、地緣關系主導下的學術起步
一、學緣建構: 張蔭麟與《清華周刊》、《清華學報》的書報介紹
二、 《燕京學報》與張蔭麟學術聯(lián)系的地緣解讀
第二節(jié) 從《學衡》到《大公報·文學副刊》
一、 “學衡余孽”還是《文學副刊》先鋒?
二、《大公報·文學副刊》: 學術批評的公共空間
三、辯中求道: 張蔭麟在《文學副刊》上的學術批評
第三節(jié) 學科聚合的形成: 邊界的清晰化
一、 《世界思潮》: 與哲學家群體的對話
二、史學??苹膬炔勘碚?mdash;——社會經(jīng)濟方法影響下的史學研究會
三、 張蔭麟與《大公報·史地周刊》
第四節(jié) 危難時代的跨學科思想
一、 其刊其人: 跨學科的萌芽
二、 張蔭麟主編時期的編輯與撰文
三、 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的選擇背后
第三章 史學學科化的內在之維(上): 科學之真,還是藝術之真?
第一節(jié) 理想史學之實現(xiàn),須賴理想史料之養(yǎng)成
一、 科學疑古的理論化傾向
二、 張蔭麟史料觀的分析
三、 如何造就理想的史料
四、 默證之爭: 新史學的邏輯學洗禮
第二節(jié) 循環(huán)論的循環(huán)?
一、 史觀溯源
二、 五種傳統(tǒng)歷史哲學之總結算
第三節(jié) 科學、藝術的綱目之辨
一、 科學,成為歷史學的上帝
二、 張蔭麟: 直覺與價值共同作用下的史學藝術性
第四章 史學學科化的內在之維(下):“致用”的史學與通史寫作
第一節(jié) 危機·通史·《中國史綱》
一、 危機的理論分析
二、 《中國史綱》編寫肇始
第二節(jié) 對讀: 理想通史的標準
一、 《中國史綱》與《國史大綱》
二、 《中國史綱》與《中國通史綱要》
三、 “夏商周”樣本的三分法
第三節(jié) 通史編撰的哲學思考
一、 時間問題
二、 傳統(tǒng)敘事與現(xiàn)代敘事
三、 真歷史與編年史
結語 張蔭麟: 走向烏托邦的征途
一、 一場有意為之的中西對話
二、 史學家張蔭麟: 影像的疊合
三、 另一場討論: 關于清華國學研究院
附錄: 張蔭麟報刊文章發(fā)表目錄
參考文獻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