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768-824年),字退之,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河陽人(今河南孟州市),為唐代古文運動的集大成者。以禮部尚書致仕,死后謚“文”,世稱韓文公。傳見《舊唐書》卷一六○、《新唐書》卷一七六之《韓愈列傳》。 韓愈出身于世宦之家。父韓仲卿曾為武昌令,以美政和文章出名。生三子,長子韓會,官至起居舍人,以道德文學著稱。韓愈為小,生三歲,父死,養(yǎng)于韓會之家。十歲,韓會因事貶為韶州刺史,韓愈隨兄而去,不久兄死。又隨嫂北歸河陽韓氏別居。嫂鄭氏對韓愈情若所生,辛勤培養(yǎng),誨化諄諄,及嫂去世,韓愈服期而加隆(唐代嫂叔服小功,五月即可),以報嫂養(yǎng)育之恩。韓愈自幼而孤,刻苦學儒,七歲言出成文,稍長,盡通六經百家之學。二十四歲(792年)登進士第,隨獨孤及、梁肅學習古文,投文于公卿間,頗得賞識,從而知名。二十八歲(796年)始入仕途。此后十年問,升降不定。曾四為博士,心中不滿,作《進學解》以自喻。三十九歲(807年)因隨裴度平淮西吳元濟有功升為刑部尚書。四十一歲(819年)時,當憲宗迎鳳翔法門寺護國真身塔的釋迦佛指骨一節(jié)入大內時,韓愈奏疏日:“自佛法中國,帝王事之,壽不能長,梁武帝事之最謹而國大亂,請燒棄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