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方翻譯的歷史中,“對等”是一個核心的概念,它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直接反映并詮釋兩種文化背景中不同的翻譯本質和思維范式。也正是在漫長的歷史中對對等翻譯的追求,才推動了中西方翻譯實踐和理論的發(fā)展和衍變。《中西方翻譯歷史中的對等:論爭與出路》通過對中西方翻譯歷史中各種對等翻譯概念的梳理,分析對等翻譯折射出的文化共性與差異,《中西方翻譯歷史中的對等:論爭與出路》闡發(fā)了對等在翻譯歷史中的重要意義。中西方翻譯歷史中的對等幾乎都是從相對機械、理想主義的發(fā)端逐漸走向功能、接受美學視閾中的追求,從實踐與理論爭論走向專業(yè)化的科學或藝術,從一種學科領域衍射到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作為語言文化交際的過程,翻譯是語言內外語境中各種要素相互作用下為滿足傳播與通達的最終產物,是一種目的性選擇的實現(xiàn)。這一過程中,一方面是兩種語言文化的互動;另一方面是語言文化相互融會、補充并逐漸走向共通。而且,隨著這種共識的增強,語言文化中的差異性或缺失得到應有的認知,相互理解增強,最終在翻譯中實現(xiàn)相互適應的意圖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