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的解讀:紀念中的“辛亥革命”(1912—1949)》一文,對民國時期辛亥革命紀念活動中對“辛亥革命”一詞的各種解讀進行分析,認為“辛亥革命”一詞誕生于民國成立多年以后,此后其結構形式穩(wěn)定,但其內涵則不斷流變,在該詞所包括的事件主要過程、施動者、時間范圍、性質、結果等方面,含義或擴展或縮小,未能達成共識。抽象名詞的難以準確界定、紀念語境以及黨爭政爭是“辛亥革命”解讀如此分歧的重要原因。 《黎元洪與民初政爭》一文,對黎元洪與民初政壇的關系進行了剖析,認為與孫中山、黃興、袁世凱并稱“民初四巨頭”的鄂軍都督黎元洪,因擁兵八鎮(zhèn),在民初政壇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在民初政爭中,黎元洪頻頻發(fā)表政見,提出自己的政治意向。在定都問題上,欲定都武昌,左右南北局勢;在組閣問題上主張南北混合;“張振武案”為袁世凱所掌控,逐漸倒向袁世凱;在借款問題上抑南揚北;對待“宋案”,主張和平解決,反對南方用武;“二次革命”支持北方動武。文章還分析了黎元洪支持袁世凱的原因,并指出黎元洪并未完全與袁世凱同流合污。 在題為《辛亥武昌首義遺跡、遺址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可行性研究》的文章中,從辛亥革命的偉大意義出發(fā),指出辛亥武昌首義遺跡、遺址群是辛亥革命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它見證了中國統(tǒng)治秩序、社會制度和文化的新舊交替及中西文化的交融,具有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文章提出了辛亥武昌首義遺跡、遺址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理由,分析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有利條件,指出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文章認為辛亥武昌首義遺跡、遺址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可行的。 《首義文化及相關概念界說》對首義文化這一概念作了詳盡的闡釋,認為首義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文化,可定義為首義歷史及其遺存的總和,并且主要是著眼于人文特質認識的首義歷史。首義文化的面貌由其本質所規(guī)定。這個本質,即武昌首義的政治訴求與建構,亦即推翻君主專制,創(chuàng)建民主共。首義精神是首義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最能凸顯首義文化人文特質的部分。首義精神在學術界頗受關注,以著名辛亥革命史專家章開沅提出的“敢為天下先”的首義精神論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首義文化資源是相對于保護和開發(fā)利用而言的首義文化。首義文化資源屬性為人文資源。按形態(tài),可分為物質和非物質形態(tài)。物質形態(tài)的首義文化資源具有直觀性、不可替代性與不可再生性,而非物質形態(tài)的首義文化資源則具有無形性、傳承性與共享性。 這些文章富于創(chuàng)見,觀點鮮明,論證有力,表明紅樓人的科研水準有了大幅度提高?!缎梁ジ锩芯考捌渌ɡm(xù)集)》一書的出版,值得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