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從刀筆小吏到第一重臣,這個過程實在是不容易。在少年時代,他便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才華,及至他進入晚清官場,更是將他的為官處世之道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在與晚清榮辱與共的四十年里,他讓自己成為了繼曾國藩之后的又一晚清名相。他敢于做事,又精于自保;他顧全大局,不爭名奪利;他提倡獨立外交,修約保護華工;他倡導洋務運動,以求國富民強;他眼光長遠,派遣兒童留學;他深明大義,支持變法;他身不由己,含恨離世。李鴻章(1823-1901),本名章銅,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淮軍創(chuàng)始人和統帥。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李鴻章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李鴻章曾雄辯地提出“處今日喜談洋務乃圣之時”。他認為在追求自強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的洋務總綱,也就是在列強環(huán)伺、外侮日甚的環(huán)境中,盡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為中國的洋務——自強建設贏得盡可能多的和平時間。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負,處理過許多重大的對外交涉事件。李鴻章的一生,是悲壯的、凄涼的。他雖然以外交能手自負,但沒能改變大清被動外交、割地賠款的局面。最終,他帶著遺憾離開了這個讓他無法實現自己夢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