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中期開始,在60年的時間里,中國在經濟制度和憲法上都經歷了比較大的變化。在經濟制度上,中國先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制度轉向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制度,然后又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制度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就在同一時期,中國的憲法也經歷了建立社會主義憲法制度到憲法權威逐漸衰弱,然后從1982年起,憲法權威又逐漸增強的過程。經濟制度變遷與憲法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如何看待當代中國憲法對經濟制度變遷的功能問題?為此,《中國經濟制度變遷的憲法基礎》(作者李曉新)從憲法的經濟制度規(guī)范與經濟功能兩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除導論與結束語以外,本書分三部分,共七章內容。在導論部分,首先指出了本書所研究的基本問題,以及本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意義。然后在對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綜述以后,闡明了《中國經濟制度變遷的憲法基礎》的研究思路與基本框架。第一部分為基礎理論部分,包括第一章與第二章內容。在第一章里,本書從憲法規(guī)范和憲法功能兩方面對經濟制度變遷的憲法基礎進行了分析,在憲法規(guī)范方面,主要是從憲法的經濟制度規(guī)范展開;在憲法功能方面,主要是從憲法的經濟功能展開,并分別對二者進行了理論闡釋。在第二章里,根據我國的憲法演進歷史,在對建國后我國制定的四部憲法的經濟制度規(guī)范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認為我國憲法的經濟制度規(guī)范具有特色性、時代性和恒定性特征,并對中國憲法的經濟功能進行了一定分析。 第二部分為主體分析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內容。其中,第三章是對中國經濟體制變遷背后的憲法基礎進行的分析,認為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限制了公民經濟自由,而我們現在發(fā)展市場經濟體制,首先就要確立對經濟自由的保護,這是市場競爭機制得以順暢運轉的基礎;同時,為了維.護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則需要利用憲法來規(guī)范國家權力,并發(fā)揮國家經濟權力的積極功能。第四章是財產權制度變遷的憲法基礎,根據我國財產所有制的不同,分別從公有財產權制度和私有財產權制度兩方面闡釋了它們變遷的憲法基礎問題。第五章則是分配制度變遷的憲法基礎,根據分配制度的類別不同,認為在初次分配制度中,重在強調憲法實現初次分配制度的效率原則,發(fā)揮市場-配置資源的重要功能,而在再次分配制度中,則重在強調實現再次分配制度的公平原則,強調憲法在促進國家履行社會保障責任與實現公民社會保障權方面的積極功能。 第三部分為問題分析與完善部分,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內容。根據前面的分析,在第六章里總結了我國經濟制度變遷憲法基礎的經驗,如引導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法治化、調和經濟改革中的基本矛盾等,并分析了我國憲法基礎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如缺乏系統(tǒng)性的憲法經濟原則引領、經濟權利的憲法保護體系不健全等。針對這些問題,在第七章里提出了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思路,主要從強化憲法經濟原則的作用和完善憲法經濟功能發(fā)揮的制度基礎等方面展開。在本書最后,根據全書的研究成果,對經濟制度變遷與憲法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兩點啟示性思考:一是經濟制度變遷與憲法之間具有很強的互動性;二是中國的憲法發(fā)展深深依賴于中國的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