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北斗星”、“領頭雁”和“舵手”來比喻在艱難險阻中牢牢掌握方向、引領萬千民眾創(chuàng)造奇跡的英雄。其實,學者一生中的學術研究方向也是很不容易把握的。經再三斟酌并確定本論文集總題的時候,先是不由得想起,我為何一直研究民國時期的戰(zhàn)爭與社會,接著,便意識到學術研究方向的抉擇,也正像激流險灘上的舵手一樣,要經過種種磨難及考驗,方能顯現英雄本色。當然,這只是平凡人論英雄而已。由于“文化大革命”這?特殊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我在大學和畢業(yè)留校任教的最初時期,曾接受預約在報紙上發(fā)表過批判“蘇修”和林彪的小文章,這在當時并不是容易的事。因這方面的文章一般不接受個人投稿,一旦發(fā)表,既無名(不署名)又無利。1977年春夏間,為配合“十次路線斗爭教育”又受約在《武漢大學學報》上發(fā)表我的第一篇論文一一《粉碎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的斗爭》,我認為這是完成了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拔幕蟾锩苯Y束后,我在反思自己的寫作時,逐漸發(fā)現了這些文章不僅政治色彩太濃,而且有的還像曇花一現沒有生命力,這對我以后的學術研究產生了很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