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節(jié) 微生物與病原微生物
第二節(jié) 微生物學與醫(yī)學微生物學
第三節(jié) 醫(yī)學微生物學發(fā)展簡史
第一篇 細菌學
第一章 細菌的形態(tài)與結構
第一節(jié) 細菌的大小與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細菌的結構
第三節(jié) 細菌形態(tài)與結構檢查法
第二章 細菌的生理
第一節(jié) 細菌的物理性狀
第二節(jié) 細菌的營養(yǎng)與生長繁殖
第三節(jié) 細菌的新陳代謝
第三章 消毒滅菌與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
第一節(jié) 消毒滅菌的常用術語
第二節(jié) 消毒滅菌的方法
第三節(jié) 影響消毒滅菌效果的因素
第四節(jié)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
第四章 噬菌體
第五章 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第一節(jié) 細菌的遺傳物質
第二節(jié) 常見細菌變異現(xiàn)象及機制
第三節(jié) 基因的轉移和重組
第四節(jié) 細菌遺傳變異在醫(yī)學上的實際意義
第六章 細菌的耐藥性
第七章 細菌的感染與免疫
第一節(jié) 正常菌群與機會致病菌
第二節(jié) 細菌的致病作用
第三節(jié) 宿主的免疫防御機制
第四節(jié)感染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第五節(jié) 醫(yī)院感染
第八章 細菌感染的檢查方法與防治原則
第一節(jié) 細菌感染的診斷
第二節(jié) 細菌感染的特異性預防
第九章 球菌
第一節(jié) 葡萄球菌屬
第二節(jié) 鏈球菌屬
第三節(jié) 腸球菌屬
第四節(jié) 奈瑟菌屬
第十章 腸桿菌科
第一節(jié) 生物學性狀
第二節(jié) 致病性和免疫性
第三節(jié) 微生物學檢查
第四節(jié) 防治原則
第十一章 弧菌屬
第十二章 幽門螺桿菌
第十三章 厭氧性細菌
第一節(jié) 厭氧芽胞梭菌屬
第二節(jié) 無芽胞厭氧菌
第十四章 分枝桿菌屬
第十五章 嗜血桿菌屬
第十六章 動物源性細菌
第一節(jié) 布魯菌屬
第二節(jié) 耶爾森菌屬
第三節(jié) 芽胞桿菌屬
第四節(jié) 其他動物源性細菌
第十七章 其他細菌
第十八章 放線菌屬與諾卡菌屬
第十九章 支原體
第二十章 立克次體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體
第二十一章 衣原體
第二十二章 螺旋體
第二篇 病毒學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狀
第一節(jié) 病毒的大小與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病毒的結構和化學組成
第三節(jié) 病毒的增殖
第四節(jié) 病毒的遺傳與變異
第五節(jié) 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
第六節(jié) 其他病毒類型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與免疫
第一節(jié) 病毒的致病作用
第二節(jié) 抗病毒免疫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與防治原則
第一節(jié) 病毒感染的檢查
第二節(jié) 病毒感染的特異性預防
第三節(jié) 病毒感染的治療
第二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
第一節(jié) 正黏病毒
第二節(jié) 其他重要的呼吸道病毒
第二十七章 腸道病毒
第二十八章 急性胃腸炎病毒
第一節(jié) 輪狀病毒
第二節(jié) 其他急性胃腸炎病毒
第二十九章 肝炎病毒
第三十章 蟲媒病毒
第三十一章 出血熱病毒
第一節(jié) 漢坦病毒
第二節(jié) 其他重要出血熱病毒
第三十二章 人皰疹病毒
第三十三章 反轉錄病毒
第三十四章 其他病毒
第一節(jié) 狂犬病病毒
第二節(jié) 人乳頭瘤病毒
第三十五章 朊粒
第三篇 真菌學
第三十六章 真菌學總論
第一節(jié) 真菌的生物學性狀
第二節(jié) 真菌的致病性與免疫性
第三節(jié) 真菌的微生物學檢查法
第四節(jié)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則
第三十七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第一節(jié) 表面感染真菌、皮膚癬菌及皮下感染真菌
第二節(jié) 地方性流行真菌
第三節(jié) 機會致病性真菌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