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謝
導論
第一部分 啟程之地
1 一個基本循環(huán):在反思型科學家的心中
1.1 一個既定的條件
1.2 什么是認知科學
1.3 循環(huán)中的認知科學
1.4 本書的主題
2 “人類經驗”意昧著什么
2.1 科學與現象學傳統
2.2 現象學的瓦解
2.3 一種非西方的哲學傳統
2.4 一種檢視經驗的方法:正念/覺知
2.5 在經驗分析中反思的作用
2.6 實驗和經驗分析
第二部分 認知主義種種
3 符號:認知主義假設
3.1 基礎的陰云
3.2 定義認知主義假設
3.3 認知主義的表現
3.4 認知主義與人類經驗
3.5 經驗與計算心智
4 風暴中的我
4.1 我們所說的“自我”是什么
4.2 在蘊(積聚)中尋找自我
4.3 瞬間與大腦
4.4 無我之蘊(積聚)
第三部分 涌現之種種
5 涌現屬性與聯結主義
5.1 自組織:替代方案的根源
5.2 聯結主義策略
5.3 涌現與自組織
5.4 聯結主義的今天
5.5 神經涌現
5.6 符號退場
5.7 聯結符號與涌現
6 無我的心智
6.1 心智社會
6.2 對象關系的社會
6.3 緣起
6.4 基本元素分析
6.5 正念與自由
6.6 無我心智,分開的行動者
6.7 留心這個世界
第四部分 步入中道
7 笛卡爾式焦慮
7.1 一種不滿
7.2 再探表征
7.3 笛卡爾式焦慮
7.4 步人中道
8 生成:具身認知
8.1 恢復常識
8.2 再探自組織
8.3 顏色:一個研究案例
8.4 作為具身行動的認知
8.5 退回到自然選擇
9 演化之路的開辟與自然漂移
9.1 適應論:一個過渡中的觀念
9.2 一個多重機制的視域
9.3 超越演化和認知中的最優(yōu)
9.4 演化:協調中的生態(tài)和發(fā)展
9.5 來自作為自然漂移之演化的教益
9.6 定義生成進路
9.7 生成認知科學
9.8 結論
第五部分 無根基的世界
10 中道
10.1 無根基性的召喚
10.2 龍樹與中觀派傳統
10.3 兩種真理
10.4 當代思想中的無根基性
10.5 居間的缺乏
10.6 解釋主義
10.7 轉化的潛力
11 在行進中開辟道路
11.1 循環(huán)中的科學與經驗
11.2 虛無主義與對行星思維的需求
11.3 西谷啟治
11.4 倫理學與人類轉化
11.5 結論
附錄
附錄A 靜心術語
附錄B 正念/覺知中所用的經驗事件的范疇
附錄C 有關佛教和正念/覺知的著作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湯普森:瓦雷拉(1946—2001)之頌詞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