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當約翰·列儂入駐搖滾名人堂時,他們將其音樂貢獻歸納如下:“約翰·列儂沒有創(chuàng)造搖滾樂,也沒有像埃爾維斯·普萊斯列(ElVis:Presley)或小理查德(Uttle Richard)那樣,表率成為搖滾巨塔,但是他史無前例地將之發(fā)展推廣,并且將社會良知灌輸進去。”這個評價應該說是中肯的。作為甲殼蟲樂隊的成員之一,全球最受歡迎的流行藝人之一,列儂在幾十年間影響了整個流行樂壇。盡管這個樂隊有時被粗暴地評論為“太過流行”,歌頌愛情的靡靡之音,迎合主流大眾,然而他們的歌迷毫不介意。從成立之初,甲殼蟲就受到嚴厲的抨擊,特別是他們獨特的發(fā)型和服飾,然而越是如此,他們的聽眾數量卻越是迅速激增。時光流逝,其他組合淡出了,而甲殼蟲卻沒有絲毫褪色,他們經常變化音樂,提供引人入勝、思想深刻、含義豐富的歌曲。列儂始終引領并發(fā)展著這樣的新風格,即使到甲殼蟲解散。作為一個獨立歌手,列儂創(chuàng)造了一種參與社會的、內省的而同時又性靈的歌曲。他倡導了一種積極正面的未來觀——這在六七十年代的社會文化騷動中的音樂人中很少見。他的歌詞常常表述了他所經歷的年輕的騷動。1940年10月9日,列儂出生,他中間的名字溫斯頓得名于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5歲時他的父母離異,男孩列儂被姨媽咪咪撫養(yǎng),共同生活在利物浦郊區(qū)伍爾頓。16歲那年,咪咪給他買了第一把吉他。同一年,列儂組建了搖滾樂隊“采石匠”(Quarryen),后來成為甲殼蟲的前身。列儂是主音歌手,后來他與與保羅·麥卡特尼分享了這個職責。盡管麥卡特尼更傾向于流行樂方向,列儂寫的歌比較前衛(wèi),他們倆共同為樂隊創(chuàng)作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