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研究云南省云龍縣諾鄧村的傳統(tǒng)井鹽生產民俗,主要探討民間生產技術與民俗的關系,以及民間技術社會活動中的民俗。具體圍繞井鹽生產的原料資源分配、生產組織、勞動分工、產品營運、生產儀式和信仰活動等民俗事象進行研究。重點選擇云南省云龍縣果郎鄉(xiāng)諾鄧村為調查點,以田野調查資料為主,并參考地方歷史文獻,研究和分析以往民俗學較少涉及的傳統(tǒng)生產技術和工藝,揭示傳統(tǒng)井鹽生產技術與當地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說明村落井鹽生產民俗與國家灶戶制度之間的互動機制;闡釋井鹽生產技術中的地方信仰文化,探討井鹽生產民俗的現代變遷及其特征。試圖把諾鄧的井鹽生產民俗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民俗資料系統(tǒng)進行研究。本書分為八個部分,前后兩部分是緒論和結論,正文共六章。第一章使用地方歷史資料和田野調查資料,對諾鄧村井鹽生產民俗的歷史、地理、經濟、政治和文化進行概述,說明村落井鹽生產民俗的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地方特征。第二章以田野調查資料為主,闡述諾鄧“十六灶”的鹵水分配民俗、民間傳承及其意義,指出“十六灶”是鹽業(yè)社會中人們在開發(fā)鹵水中自發(fā)形成的民間組織和規(guī)范,涉及了鹵權在家庭中的分配、傳承和流動,反映了鹵權分配與井鹽生產方式之間的關系。第三章研究生產民俗中的井鹽生產技術,對井鹽社會中民眾的井鹽知識、井下內部結構、工藝進行描述和分析,論述了井鹽生產技術的兩大技術環(huán)節(jié),即鹵水的開采和煮水成鹽,關注圍繞這兩類技術的運用形成的井與灶的生產習俗。并指出傳統(tǒng)井鹽生產技術具有民俗的全部特征,同時有與其他民俗事象不同的特點。第四章主要從井地民眾生存利益角度研究村落的私鹽活動,描述和分析井地民眾的私鹽觀念以及私鹽在一個村落的具體表現。反映鹽區(qū)民眾與不合理的國家鹽政制度之間的沖突,以及由此產生的保護私鹽活動的民間慣制。私鹽活動是井鹽生產持續(xù)和生產技術傳承的重要因素。第五章探討諾鄧井鹽生產民俗中技術與民間信仰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通過對鹵龍王的信仰和鹽井的祭祀進行描述和分析,來揭示民間井鹽知識技術系統(tǒng)與民間信仰系統(tǒng)之間的復雜聯系。諾鄧民眾在傳承鹵龍王信仰基礎之上,還有選擇地吸收了由移民帶來的風水觀,形成了諾鄧鹽井特定的風水格局的觀念,使外來的信仰與本土信仰有機地結合起來,豐富和發(fā)展有關鹽井的信仰。第六章探討諾鄧井鹽生產民俗的現代變遷,描述了“十六灶”鹵水分配民俗消失及其影響,并討論技術民俗變異和消失的某些特征,說明了技術改變和消失對文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本書抓住生產技術與分鹵習俗、生產組織、勞動分工、產品流通、生產儀式和信仰之間的密切聯系;指出井鹽生產技術是井鹽生產民俗的核心,影響了井鹽社會許多重要的文化因素,是民俗學者觀察技術社會中的民俗的基本尺度;井鹽生產技術是一種特殊的民俗,有著民俗的基本特征,并以民俗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傳承;當井鹽生產技術民俗與時代發(fā)展不相適應時,便會發(fā)生變異,乃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