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法人是大陸法系的一個古老的基礎性概念,富含著深厚的理論積淀。將公法人制度與現代行政改革相結合,研究組織形態(tài)與行政任務之間的關聯性,是行政組織法的一個重要命題?!蹲鳛榻M織手段的公法人制度研究》通過揭示公法人制度的價值與功能,將其與我國當前行政組織體制改革的現實需要相結合,尋求理論與現實的契合。公法人制度是現實需求在法律體系中的升華與凝練,蘊含著法學思想與方法的歷史變遷。法律主體是公法人的制度媒介,而公私法的分立則是公法人的存在基礎。公法人具有主體性、權利能力以及公共目的性三大法律表征。其法律表征與制度功能緊密相關。作為一種國家治理的組織手段,公法人的制度功能體現為兩個方面:以法人格化的方式實現行政分權下的自治;以法人化的方式應對科層制的弊端。前者是公法人制度的傳統(tǒng)功能,而后者是公法人制度功能的延伸與發(fā)展,是新公共管理理論與傳統(tǒng)公法人制度相結合的產物。對于公法人這一類實現特定公共目的的組織而言,目的決定其存在的意義。組織形態(tài)的構成無不圍繞著如何更為有效地達成任務這一目的而進行。因而,組織目的是公法人組織形態(tài)類型化的基點。組織目的不僅決定著公法人的內部組織結構,同時也主導著公法人的外部治理。一般意義上,公法人的法律規(guī)制主要體現為組織形成權的法律保留,以及合法性監(jiān)督這兩個方面。具體到自治團體,法律規(guī)制的核心在于自治與法治的協調;對于公共服務性組織,具有結果導向的目標管理與績效評估則是規(guī)制的重點。公法人的缺位是我國法人制度的局限所在,引入公法人制度是我國行政改革現實運作的需要。任何制度的借鑒都存在現實適應性和實際功效的問題。社會轉型、行政改革是我國當今社會發(fā)展的主題,立足于改革這一背景,分析我國現實與公法人制度之間的契合度,是制度借鑒的前提。轉變政府職能是我國行政改革的目標,這一目標定位與公法人制度具有一定的契合性,這種契合為我國借鑒公法人制度提供了基礎。因此,在轉變政府職能的行政改革背景下,借鑒公法人制度改造我國事業(yè)單位,將法人治理結構與公共服務相結合,提高公共服務的效能,將公法人制度與我國社團自治制度的發(fā)展相結合,完善其外部組織形式與內部民主參與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