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垂體及其周圍結構的顯微解剖
第一節(jié) 蝶鞍區(qū)骨性結構
一、蝶骨
二、蝶鞍
三、蝶竇
第二節(jié) 蝶鞍區(qū)的硬膜結構
一、鞍隔和鞍隔孔
二、海綿竇
三、眶尖區(qū)
第三節(jié) 垂體
第四節(jié) 蝶鞍區(qū)的神經
一、視神經、視交叉及視束
二、動眼神經
三、三又神經
四、下丘腦
第五節(jié) 蝶鞍區(qū)的血管
一、頸內動脈
二、大腦動脈環(huán)
三、蝶鞍區(qū)的靜脈
第六節(jié) 蝶鞍區(qū)的蛛網膜間隙
一、嗅池
二、頸動脈池
三、視交叉池
四、側裂池
五、終板池
六、腳池及腳間池
七、環(huán)池
第二章 垂體腺瘤手術入路的顯微解剖
第一節(jié) 經蝶竇入路
一、經口鼻蝶竇入路
二、經單鼻孔蝶竇入路
三、神經內鏡經鼻蝶竇入路
第二節(jié) 額下入路
第三節(jié) 翼點入路
第四節(jié) 眶上鎖孔入路
第三章 垂體腺瘤手術的準備
第一節(jié) 手術室的布局
第二節(jié) 常規(guī)手術器械
第三節(jié) 手術醫(yī)師的位置
第四節(jié) 垂體腺瘤切除術
一、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垂體腺瘤切除術
二、經口鼻蝶竇手術入路垂體腺瘤切除術
三、神經內鏡經鼻蝶竇入路垂體腺瘤切除術
四、腦脊液滲、漏時修補鞍底硬膜
五、經額下入路垂體腺瘤切除術
六、經翼點入路垂體腺瘤切除術
七、眶上鎖孔入路垂體腺瘤切除術
八、x線定位和神經導航輔助下垂體腺瘤切除術
第四章 臨床典型病例分析
第一節(jié) 蝶竇氣化不良的垂體微腺瘤的經蝶竇手術治療
第二節(jié) 向前顱窩底方向侵襲性生長的垂體大腺瘤的手術治療
第三節(jié) 向斜坡方向侵襲性生長的垂體大腺瘤的手術治療
第四節(jié) 向海綿竇方向侵襲性生長的垂體大腺瘤的手術治療
第五節(jié) 復發(fā)性垂體腺瘤切除術
一、開顱術后及γ-刀治療后復發(fā)垂體腺瘤的手術治療
二、開顱術后復發(fā)垂體腺瘤的手術治療
第六節(jié) 經蝶竇垂體腺瘤切除術后垂體膿腫的手術治療
第七節(jié) McCune-Albright綜合征的手術治療
第八節(jié) 蝶鞍區(qū)惡性腫瘤的手術治療
第五章 各種類型垂體腺瘤患者影像學及病理學表現
第一節(jié) 各種蝶竇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常見垂體腺瘤的影像學表現
一、間接征象證實的垂體腺瘤
二、垂體微腺瘤
三、垂體大腺瘤
四、侵襲性大腺瘤(各個方向)
五、垂體腺瘤囊性變
六、垂體腺瘤卒中
第三節(jié) 垂體腺瘤藥物治療前后的影像學表現
一、嗅隱停治療前后
二、生長抑素(善龍)治療前后
第四節(jié) 特殊類型垂體腺瘤的影像學表現
一、先經顱,后經蝶竇手術治療的垂體腺瘤
二、垂體腺瘤伴空泡蝶鞍
三、異位垂體ACTH腺瘤
四、雙側頸動脈內陷的垂體腺瘤
五、侵襲性垂體PRL微腺瘤動態(tài)觀察
第五節(jié) 垂體腺瘤術后影像學變化
一、垂體腺瘤術后視神經下降
二、垂體腺瘤術后鞍隔逐漸下降
三、垂體腺瘤術后繼發(fā)血腫
第六章 蝶鞍區(qū)其他病變的影像學表現
第一節(jié) 垂體增生
一、垂體生理性增生
二、垂體病理性增生
三、妊娠導致垂體增生
第二節(jié) 垂體炎性病變
一、淋巴細胞性垂體炎
二、垂體膿腫
三、Rathke囊腫術后顱內多發(fā)膿腫、腦膜腦炎
第三節(jié) 蝶鞍區(qū)囊性病變
一、蛛網膜囊腫
二、空泡蝶鞍
三、Rathke囊腫
四、先天性蝶骨缺損伴腦膜膨出
第四節(jié) 其他腫瘤
一、顱咽管瘤
二、蝶鞍區(qū)腦膜瘤
三、生殖細胞腫瘤
四、蝶鞍區(qū)脊索瘤
五、下丘腦錯構瘤
六、蝶鞍區(qū)惡性腫瘤
七、蝶鞍區(qū)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多癥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