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鵬,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高能物理實驗物理學家、原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1940年6月生于廣西桂林,1963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大學期間曾受教于趙忠堯、張文裕和關肇直等著名科學家。大學畢業(yè)后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在趙忠堯指導下進行原子核實驗研究,積累了有關核探測器和實驗方法方面的經驗。 1978年1月,鄭志鵬同志被選送到德國漢堡丁肇中實驗組工作和學習,很好地完成了大面積閃爍計數(shù)器的研制和建造任務,受到世界著名科學家丁肇中的好評。他還有幸參與了著名的作為膠子存在證據的“三噴注的發(fā)現(xiàn)”的實驗研究。1979年6月回國后,致力于將大型高能粒子探測器的技術移植到中國的工作,首次用國產材料和光電倍增管建成大面積閃爍計數(shù)器,并建成高時間分辨率的飛行時間計數(shù)器。 1985年至1986年,鄭志鵬同志應邀作為訪問學者在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KEK)從事研究,參加了AMY探測器的設計和建造,首次成功地將BaF2晶體用作亮度監(jiān)測器,這些貢獻都受到了AMY國際合作組的贊許。鄭志鵬自日本回國后,負責北京譜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探測器)的建造工作,和近百位同事一起成功建造了一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質量的譜儀,成為1991年國家特等科技進步獎的獲得者之一。1992年,他領導了一個科研小組,在北京譜儀上成功地進行了τ質量的精確測量,為檢驗輕子普適性是否成立起了決定性作用。該項實驗被認為是1992年前后最重要的高能物理實驗成果,被評為1995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他排名第一)。他還為以后在北京譜儀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如ζ(2 230)粒子的確認和衰變道的發(fā)現(xiàn)ψ′,的新壓抑衰變模式的發(fā)現(xiàn)等作出了很大貢獻。 自1990年以來,鄭志鵬多次應邀在國際高能物理學會上作報告。他是1990~1996年國際純粹和應用物理學會會員,從1998年起任亞洲未來加速器委員會主席(兩年一屆),他還是紐約科學院院士。1995年,他作為組織委員會主席,成功地在北京舉辦了1995年國際輕子光子會議(與會者近干人),得到國際上的好評,為中國高能物理進入國際科學界作出了巨大貢獻。 鄭志鵬1992~1998年任高能物理所所長,除了繼續(xù)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以外,還負責全所的管理和組織工作,并兼任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自20世紀70年代以后,鄭志鵬相繼在《物理評論快報》、《物理通訊》、《科學》、《核物理》、《現(xiàn)代物理通訊》、《物理學報》、《高能物理與核物理》、《核電子學與探測技術》和《核儀器與方法》等國內外期刊上共發(fā)表論文120余篇;參與了《粒子物理與實驗方法》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專著的寫作:還出版了三本科普書籍并發(fā)表了許多篇科普文章。江向東同志,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現(xiàn)代物理知識)副主編、中國物理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委員。1 950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望江縣。1976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從事粒子物理的理論研究。1987年9月到1989年4月赴加拿大國家原子能研究中心(TRIUMF)理論組做訪問學者;1992年12月到1993年2月赴位于意大利里雅斯特市的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進行協(xié)作訪問。從1994年起,兼任《現(xiàn)代物理知識)編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