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編了我近十年間發(fā)表的部分文章。從這些文章中,讀者可以看到我在英國牛津大學留學,受到那里的學術思潮特別是牛津語義分析哲學的影響。牛津的哲學氛圍十分注重概念的準確性。牛津學者認為,對關鍵詞和核心概念的清洗和準確定義是歷史研究的必要的一步。語義分析哲學或邏輯實證主義是盎格魯撒克遜經驗論哲學在當代發(fā)展的最新形式。l6世紀起,培根的歸納法就強調認識必須建立在對經驗材料的歸納上。當代牛津學派的歷史認識論認為歷史著述歸根結底是對文本的分析和重構,因此概念作為分析的視角和歷史話語(敘述)的詞,它的性質和準確性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篇歷史著述的質量。的確,概念的混淆不清和分析推理缺乏深度和邏輯嚴密性常是導致我們許多研究論文質量不高的原因之一。郎克強調歷史著述必須依據(jù)原始檔案文獻,然而,一篇研究論文不可能全部由摘引文獻檔案來構成,一當涉及轉述、評論和解釋時,就要使用詞和概念。這本書的許多文章也涉及中西歷史比較,這種研究的偏好同我在去牛津大學之前學習西方史學史、到牛津后從事比較史學研究的經歷有關。世界史應該包括中國史在內,然而,長期以來,我們許多研究者卻把中國史排除在世界史之外。缺少對中國史或者世界史(中國以外的歷史)的知識和研究能力妨礙我們的知識視野。全球化使我們懂得一個國家的發(fā)展不可能孤立地進行。對歷史進行比較研究常能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許多歷史問題。在國內從事世界史(中國以外的歷史)的研究的一大缺陷或遺憾是我們基本上是利用別人用過的二手資料。這導致我們的世界史研究很難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但是,假如我們能夠利用中國的資料,或者以比較的形式來研究問題,我們的世界史研究就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