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 與時代同行/1
獨立:1932年的《生活》周刊與生活書店/1
自立/6
時代急流 /14
學術:50年代的三年/19
新啟蒙:從《讀書》雜志開始/22
從譯介到譯叢/30
中國本位/36
生存與發(fā)展/40
新千年由特而強/45
1979 《讀書》
在撥亂反正的旗幟下/51
《讀書》的萌芽/51
《讀書》啟程/54
啟蒙的《讀書》/58
曲曲折折《讀書》路/60
《讀書》的“遺產”/63
1981 《傅雷家書》
重拾文化和知識的尊嚴/65
劫后遺存的家書/65
“三聯(lián)出這樣的書,很合適”/68
文化和知識的力量/70
1984 《情愛論》
沖破讀書的禁區(qū)/77
“皮書”和“叢書熱”/77
初版的刪節(jié)/80
登上熱銷巔峰/84
圍繞《情愛論》的價值討論/86
1986 現代西方學術文庫
開啟學術新思潮和新方法的窗口/91
西學熱/91
合作者/95
質量第一/99
反思中國文化走向 /102
1989 蔡志忠古籍漫畫
二十年前的古典文化熱/107
利用“海外關系”/107
內地的古典文化熱/111
關于版權的小插曲/114
出版界的“后蔡志忠”時代/ 117
1994 金庸作品集
創(chuàng)造大眾讀物的經典/119
金庸與三聯(lián)/119
“文化”金庸/122
獨特的營銷策略/126
八年姻緣/128
1995 《三聯(lián)生活周刊》創(chuàng)辦
面對新時期的艱難選擇/131
啟動/131
創(chuàng)刊/133
風雨資本路/138
再次出發(fā)/140
“裂變”/142
1997 黃仁宇作品系列
另類史家另類閱讀/145
《萬歷十五年》的故事/148
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寫/150
“另類”史家黃仁宇/153
2001 《中國古建筑二十講》
開掘圖文書的市場潛力/157
從“鄉(xiāng)土中國”說起/157
“二十講”帶來的延伸作品/162
引領內地圖文書設計/169
2002 陳寅恪集
弘揚人文精神和思想智慧/173
為了父親的文稿/173
新版與舊版/175
反響和評論/178
2003 《我們仨》
親情感動中國/183
編輯記憶的《我們仨》/183
人文風格主導設計/188
讀書界的熱點/189
2006 三聯(lián)·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推動原創(chuàng)性學術著作的十年/193
雪中送炭/193
匿名審稿/196
變與不變/201
推動學術進步/204
附錄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歷屆領導班子名錄(1985.12-2008.12)/209
后記/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