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梳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普通中學教育發(fā)展的歷程和問題,有時為了說明問題的由來,也溯及20世紀前半期。近年來,關于新中國教育發(fā)展史的研究已得到大力推進,其中不少是專門或連帶論述中學教育的。因此,本書無意對中學教育發(fā)展的方方面面展開論述,所選擇的幾個專題,主要是中學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方面,其中對于新中國中學教育發(fā)展的量化考察,則是考慮到當前研究的薄弱因素。以下是本書各章的基本思路和論述主題:第一章,中學學制改革的歷程與問題。本章選擇了一組我國中學教育制度改革過程中常被關注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考察來展示我國中學制度改革中的基本矛盾和發(fā)展趨勢。第二章,中學課程探索的足跡與問題.本章在對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中學課程發(fā)展歷程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對中學課程的基本問題進行了考察。第三章,基于發(fā)展規(guī)模、地區(qū)分布、辦學主體、性別構成和教師學歷水平的量化考察.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結合起來,將計量史學的觀念和方法應用于教育史研究,無疑有利于加強教育史研究的實證性。新中國成立后,教育主管部門對各級各類學校的年度統(tǒng)計工作基本沒有中斷,留下了較為完整的中學教育發(fā)展的量化數(shù)據。第四章,高考的影響與選擇。從公眾日常生活的眼光來看,高考無疑是影響中學教育特別是高中教育最重要的社會事件,被認為是誘導當前基礎教育中“應試教育”傾向的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