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擎的《視野融合與批評話語》,所選內容分為三部分:上編側重于文藝理論基礎問題的探究,中編側重于文學批評現狀和歷史的思考,下編側重于一些當代文學現象的評論,雖不是體系嚴明、邏輯嚴密的專著構架,但其觀念傾向和價值取向卻是從理論到應用一脈相承。所選文章從大三的習作到博士后期間的論著,時間跨度較大,反映了作者在文學研究的天地中從蹣跚學步到健步行走的成長過程。作者在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階段,主要研究對象都是“文革文學”,關于“十七年”文學和“文革文學”,當然就有許多話要說。因為作者已經出版了《廢墟上的狂歡一“文革文學”的敘述研究》,全面地和體系性地“說”,也便是那部專著的任務,所以在這部著作的下編,只是論述了“文革文學”中的集體寫作現象、戲曲改革的政治社會成因及“樣板戲”的敘述特征。新中國成立以后到“文化大革命”,集體寫作一直被作為國家權力話語的常規(guī)表達和重要組成,其濃重的政治權力色彩自不待說,且以“三結合”為標志升格為文藝生產的主導模式,以“三突出”為標準成為文藝形式的法定模式。這種寫作方式變更的實質是動用國家政權力量自上而下地限制并規(guī)定寫作的權力,即關涉誰來寫作、為誰寫作、寫作什么和如何寫作的問題。出于政治合法性的吁求,戲劇的重要性空前膨脹,取代了小說自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的文學藝術中心位置,對其他文藝樣式產生了強大的輻射力,造成了泛戲劇化的文藝局面。它的極端形式便是“樣板戲”:“在顯豁強大的時代政治規(guī)范下,革命歷史記憶經過了政治性濾汰,在人物語言、意象構筑、生活圖景等方面刻錄著鮮明的時代銘紋;倚重彰顯官方意志的宏大敘述,某種程度上也與民間文化立場合拍,共同構筑了提升日常生活政治意義的敘述風貌;在全民狂歡的政治語境中,撕裂舊有文藝霓裳,著力鑄造合乎主流政治意圖的英雄形象和具有示范價值的理想人格?!边@樣的評析達到了鞭辟入里的效果。作者對于象征、反諷等藝術范疇也曾寫過一組文章,發(fā)表后即引起了學界注意,人大復印資料也予以全文轉載,作為碩士研究生階段的研習成果,應屬難能可貴的了。長江后浪推前浪,祝愿黃擎在學術之路上,行走得更加踏實、更加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