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為“天子經由之渡口”的天津,歷經近600個春秋,崛起于渤海之濱,成為中國三大直轄市之一,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天津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編修地方志也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天津的志書,首創(chuàng)于明朝正德年間的《天津三衛(wèi)志》。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又修了第二部《天津三衛(wèi)志》。這兩部志書現已佚失。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修了《天津衛(wèi)志》,這是現存的天津志書中最早的一部。到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由衛(wèi)改為州,雍正九年,又升州為府,并設天津縣,有了地方行政建制。乾隆四年(1739年)纂修的《天津府志》和《天津縣志》,是天津以行政區(qū)劃為記述范圍的最早志書。同治九年(1870年),編修了《續(xù)天津縣志》。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又有《重修天津府志》。到民國二十年(1931年),纂修了《天津縣新志》。此外,還有幾種其它類型的天津地方志書。這些志書,在天津的歷史文化瑰寶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