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易草離”的意義為:茫茫的四時更易之草,見證著他生命中的一次次離別。顯然,除了詮釋詩歌,作品的主題在于“離別”。全篇并沒有《玉溪華年》那樣完整的情節(jié)結構,但每一卷都圍繞主題,給予人美的享受和心靈的感悟。貫穿其中的四條線索為:愛情上的離別(主要寫與湘靈的愛情)、親情上的離別(與父母、兄弟的生離死別)、友情上的離別(主要寫元白之交)、政治生涯中的離別(一次次遷官、貶謫等)。離別是人生的一種苦難,在苦難之中,吾將上下而求索——作品并不似一般青春文學那樣專注于愛情,而是開拓到人生的每一個側面,生發(fā)出種種情感,如卷二十一通過寫白居易幫助一個結巴找到自信的故事,來表現他在謫居江州時所追尋的自我與心靈康復,真實而動人。離別的反面是相聚,如此哀切地描述離別,正是因為珍惜著每一次相聚,珍惜著生命中那些可遇而不可期的美好事物。白居易所經歷的一切,我們大多數人都會經歷,他那樸素的詩歌洗滌著我們的情感,凈化著我們的心靈——他的詩歌是真正屬于每一個人的。作品的情節(jié),并非完全出于想象,而是有著其歷史淵源,在闡述這些淵源時,體現出作者豐富的古代文化知識,例如何謂“丁憂”、“太液池”,例如對刺殺宰相事件繪聲繪色的描述,例如自居易與唐憲宗微妙的關系,例如導致元稹與白居易之間誤會的政治陰謀,例如白居易在杭州的風月與作為……而文中的語言,無論是敘事還是人物對話,無不展現出那個時代的風貌,帶給人以古典美的震撼。作品之初,多以有著濃郁古典美的情境動人,并為之后的情節(jié)發(fā)展作了有力的鋪墊,昭示出作者別具一格的靈氣,引人流連;而到中后部分,情節(jié)逐漸豐富多彩,幾乎是一卷比一卷出色,在選材、敘事角度等方面體現出匠心,令人欣喜,昭示著作者的逐漸成熟 。這樣的變化,使得全書就像一位老人在追憶自己的人生:后面的 事情記得很清楚,而年幼時,只剩一些情感最強烈、印象最深刻的片斷。許是這種效果使得其文字更顯親切,我審完稿后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翻閱、回味,且越是回味,越是能體會到其中雋永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