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20世紀的文史哲學,則不能不談薩特;法國薩特研究專家、薩特同代人貝爾納·列維說,薩特的影響依然巨大,甚至無所不在,他尸骨未寒,可是,“以他為焦點而發(fā)生沖突的政治和形而上學的利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矛盾”(2000)。談當代中國的思想解放,則不能不談柳鳴九;改革開放伊始,腦有“反骨”的柳鳴九以薩特“自由選擇”為武器,對斯大林的意識形態(tài)“總管”日丹諾夫發(fā)起彪悍挑戰(zhàn)、凌厲攻勢。在精神文化,文學批評領域點燃了一場“大火”,“燃燒”多年……。薩特被當代中國接受與重視的過程,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精神文化進程的一個側影,也是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一個成果。本書系著者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有關薩特問題的重要論述的系統(tǒng)匯集,是一個精神進程的寶貴記錄,是一個文化事件的真實反映,是一份難得的思想資料,頗有思辨價值、文學批評價值。讀書被楊絳喻為“隱身”的串門,讀本書宛如隨著者柳鳴九先生一同到薩特和波伏瓦家“串門”。讀者對象:自我選擇思想的崇尚者、討厭者,研究生、大學生、中學生,薩特研究者,女權宅義者,柳鳴九研究者,波伏瓦研究者,薩特fans,波伏瓦fans,喜歡哲學的人,厭惡薩特的人,討厭波伏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