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碑體行草書理論,是以書體為本體,解決的是書與法的機理的話,那么,先生之書法視覺平衡理論,就更上層樓,主要解決的則是書與道的大理。先生是深諳中西文化精髓的人。如果說視覺、視覺藝術概念是西方的創(chuàng)造。那么平衡則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因為,中國文化的源頭是道,是仁,是易,而這些,歸根結底,也都是為了解決和諧平衡問題。先生巧妙地把二者一結合,來個中西合壁、糅合、縷析,于是就幻化出視覺平衡之書道理論。從文集中《書法作品的視覺平衡及其拓展》一文中可以領略到,先生對這一理論的論述所承載的文化視野、博大胸懷和獨到見地。一篇文章,含蓋了西方的視覺審美、心理學、哲學等概念因子,同時也結合了書法的點線構成、謀局布篇以及虛實相生、陰陽消長等中國文化精要。更重要的是,先生特別指出了中國書法的“黑與白、實與虛、大與小、輕與重、正與側、俯與仰、向與背、濃與淡、枯與濕、疏與密、放與收、緩與急、工與草等,這些組合關系,除了有對立的關系,更具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有物理的有心理的,有動態(tài)的也有靜態(tài)的。它所表現(xiàn)出來的秩序、面貌,又總是能與時空與載體與傳統(tǒng)認知相合和、相呼應,從而使一件作品透過人的視覺、記憶、思想,最后達到一種大平衡、大美的愉悅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