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一個舉國哀悼的日子。一個將成為民族記憶中一道深刻傷痕的日子。漢旺鎮(zhèn)鐘樓上的那座鐘,指針永遠停滯在了14時28分。我們幾百萬同胞的家園成了廢墟,近十萬兄弟姐妹就那樣被埋在了斷梁瓦礫之下。那些年幼的嬰兒還銜著媽媽的奶頭,那些老師用拱起的身軀護佑了受驚嚇的學生,那些丈夫用臂膀緊緊地擁抱著心愛的妻子……鮮活的生命,在山崩地裂、血流成河間,成了永久的雕像。5月19日,我率中國作家抗震救災采訪團赴汶川地震災區(qū)采訪。這是一次震撼靈魂的采訪,災區(qū)受難之慘烈,受災范圍之廣,遠遠超過我原來的想象。震驚、悲痛,讓我?guī)缀踉趶U墟之上不能自已。我們哀痛,哀痛至不能呼吸。尤其是那些孩子,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希望,向日葵一樣充滿朝氣的臉龐。嬌嫩、天真、美好,轉眼間就只剩了廢墟上那一只只無人認領的書包……到今天,我依然感到觸目驚心,依然心痛得無以言說。盡管有痛,但不能被痛打敗。遙望西南,一幕幕人間的至愛、人間的大愛在廢墟上拉開了強大而溫暖的帷幕。災區(qū)并不孤獨,有祖國在,有十三億同胞在,抗震救災早已成為一場匯聚無數暖流的轟轟烈烈的戰(zhàn)斗。我們的作家也沒有忘記肩上的責任,我們的文學也沒有忘記該扛起的使命。在國難當頭的時刻,作家和文學所散發(fā)出的人文關懷被擦亮。并且匯成了一股巨大的暖流涌向災區(qū)。災區(qū)的孩子是最需要關懷的群體。他們所受的驚嚇,他們失去親人以后的悲痛,他們心靈的創(chuàng)傷,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弭,這需要全社會的關愛。需要用溫暖去撫平?!缎虑啻涸~典——汶川大地震的少年記憶》,可以說,是作家們獻給災區(qū)孩子的一份關懷和禮物,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力量和鼓舞。在整個抗震救災過程中,涌現(xiàn)出了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尤其是那些堅強、勇敢、無私的孩子和老師們。尤其讓人動容。把這些少年的記憶梳理出來,把這些感人的事跡銘刻下來,把一份感動抒寫出來,也都是溫暖和大愛。所有的文字都是真誠的,所有作家的情感也都是真誠的,從中,我看到了愛心、思索、關懷和責任。只要有愛,我們就能從廢墟上站起;只要有愛,我們就能讓力量回歸心間;只要有愛,我們就能撫平傷痕,從容地面對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