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識字曾經成為“有學問”的代名詞。迄今,還有不少老人把讀過書有學問的人稱為“識字的”。我國白有文字始就有了識字教育?!度纸洝?、《百家姓》和《千字文》作為識字教材沿用了上千年,識字成為學習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識字對人的成長影響深遠,有許多名人從很小就開始識字。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寫道:“仆雖口不能言,心已默識之。”在他還不會說話時,奶媽就教他認字;當代科學家竺可楨三歲開始識字;楊振寧四歲開始識字,一年多就認識了3000多字;郭沫若五歲就已經能讀“四書五經”了。國內外眾多的學者都對識字教學的重要性做出了闡釋:香港的安子介先生、日本的石井勛博士都認為識字對挖掘兒童潛能、開發(fā)智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國內識字教學的研究也是碩果累累。集中識字、隨課文識字、部件識字、字理識字、韻語識字、字族識字、聽讀識字等都異彩紛呈。集中識字和分散識字兩大流派各領風騷,遼寧黑山北關實驗小學(集中識字教學法創(chuàng)始地)和江蘇南京的斯霞老師(分散識字教學法)做出了很多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