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在中國哲學史和倫理史研究中,儒家倫理的社會實現一直被認為是不證自明的,在人們的認識中似乎理論思想即等于社會實踐?!吨袊鐣膫惱砩睿褐饕P于儒家倫理可能性問題的研究》作者歷經多年,對儒家倫理究竟如何可能的問題做了專門和深入的研究,這包括儒家倫理作為一種思想究竟是如何向社會傳播的;最初作為精英的理論究竟如何能夠轉變?yōu)榇蟊姷膶嵺`;倫理思想在社會層面的落實究竟需要哪些基本條件;儒家倫理思想從發(fā)生、成熟到最終在社會層面的落實究竟經歷了哪些階段或什么樣的過程等等?!吨袊鐣膫惱砩睿褐饕P于儒家倫理可能性問題的研究》正是主要針對上述問題所做的思考?!吨袊鐣膫惱砩睿褐饕P于儒家倫理可能性問題的研究》對中國社會倫理生活作了鳥瞰式描述,依次考察了先秦、漢唐、宋以后中國社會倫理的基本狀況,著重指出宋以前中國社會的倫理是比較薄弱的,這可以在社會史和教育史研究中得到證明?!吨袊鐣膫惱砩睿褐饕P于儒家倫理可能性問題的研究》也對中華民族與猶太民族倫理的一般狀況做了比較考察,指出了普遍倫理得以可能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再有孔子孟子與荀子有關倫理問題的認識、先秦與宋明有關倫理問題的認識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荀子與黑格爾的倫理思想則多有共同之處,這些在《中國社會的倫理生活:主要關于儒家倫理可能性問題的研究》中都得到較深入論證。另《中國社會的倫理生活:主要關于儒家倫理可能性問題的研究》還附帶考察了古代中國社會的宗教倫理狀況和當代中國社會的基層倫理狀況?!吨袊鐣膫惱砩睿褐饕P于儒家倫理可能性問題的研究》雖是一部論文集,但全部論文共形成八個既獨立又相互關聯的部分,各部分的邏輯關系嚴密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