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可以說是某一族群特定的行為方式及其相關的一些物質東西,它們都是在歷史的過程中,不斷地在自我的社會生活的歷時延續(xù)中積淀、傳承下來的習慣與器物。在民間有著“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的俗諺,其意涵是:在中國的每一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特定的地方風俗。換言之,這句俗語強調的是各地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即便是同一民族如漢族的不同地方族群,雖然在文化的深層結構或大傳統(tǒng)上有著共性,但其地方的特殊性或小傳統(tǒng)也經常會在表層結構,即在民俗方面顯現出來,而這些特殊性是同該族群或該地方的歷史進程中的某些事件或對地方環(huán)境的適應等諸多的偶發(fā)事件相關。不過,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這些特殊性都是建立在共性基礎上的。以上述的觀念來看閩南人的鄉(xiāng)土民俗,有兩個問題必須首先解釋一下。其一是閩南文化的概念問題,其二是《閩南鄉(xiāng)土民俗》所要表述的民俗內容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