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冊子的旨意,就是試圖對這些在長期實踐中積累和形成的概念,作一些粗淺的闡述。但是由于我的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水平很低,可能沒有把問題表達清楚,只能算是自我再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的民族理論的一些零星體會。文章邏輯不嚴整,言而無文的缺陷,也是比較明顯的,因是各時期的文章,重復之處也不少。不過其中也可能有一管之見,一得之愚的己見,對長期被極左思潮和地主資產階級的大民族主義民族觀弄得模糊不清的一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也并非都是前人說過的陳言。例如,對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問題上,長期流行的一個觀點是友好和平團結,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關系的主流,不友好、不和平、不團結只是歷史上民族關系的支流,只是短暫的現象。我認為這種說法,既不符合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觀點,也不符合歷史上民族斗爭的實際。戰(zhàn)爭,只不過是政治斗爭的另一種方式和繼續(xù)。把史不絕書的無數大大小小的民族起義和民族戰(zhàn)爭之間的間隙時期,完全看作是民族和平友好團結時期,就等于說,除了在民族戰(zhàn)爭時期之外,就不再存在民族統(tǒng)治和民族壓迫,也不存在反抗民族統(tǒng)治和民族壓迫的民族斗爭了。這顯然是違反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毛澤東和周恩來都說過,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關系“是不友好的”,列寧則用“敵對”二字來形容俄國歷史上的民族關系的實質。我們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真實地反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