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塞佩·威爾第于1813年10月9日(或10日)出生在意大利布塞托城附近的小鎮(zhèn)隆科萊。父母是一家小酒店店主,因為覺得威爾第有音樂天賦,就讓他接受了一點有限的音樂教育。直到19歲,由于得到布塞托富商安東尼奧·巴雷齊的資助,威爾第才有機會去米蘭深造。1836年,威爾第與巴雷齊的女兒結婚。1839年,他的第一部歌劇《奧貝爾托》在米蘭的斯卡拉歌劇院上演,反響強烈,受到了歡迎。但是1840年9月上演的喜劇《一日為王》卻遭慘敗。他的妻子和兩個兒子恰恰于1838年8月至1840年6月相繼去世。那部喜劇的失敗對于剛剛喪妻失子的威爾第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威爾第令人矚目的成功從1842年《納布科》的首演開始。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歐納尼》(威尼斯,1844)、《麥克白》(佛羅倫薩,1847;修訂本:巴黎,1865)、和《路易莎·米勒》(那不勒斯,1849),直到現在仍被經常演奏;而他成熟時期(1850年之后)的作品則更是大部分歌劇院節(jié)目單上的必備曲目,其中包括:《弄臣》(威尼斯,1851)、《游吟詩人》(羅馬,1853)、《茶花女》(威尼斯,1853)、《西西里晚禱》(巴黎,1855)、《西蒙·波卡涅拉》(威尼斯,1857;修訂本,米蘭,1881)、《假面舞會》(羅馬,1859)、《命運的力量》(圣彼得堡,1882)、《唐卡洛斯》(巴黎,1867)、《阿依達》(開羅,1871)。他異常漫長的創(chuàng)作生涯,在兩部史無前例的頂峰之作中畫上了華彩的句號,這就是一一改編自莎士比亞名著的《奧賽羅》(米蘭,1887)和《法爾斯塔夫》(米蘭,1893)。這兩部作品都在米蘭的斯卡拉歌劇院首演。威爾第對于旋律和人物刻畫方面具有與生俱來的天賦。除了莫扎特之外,任何歌劇作曲家都無法超越。他充滿智慧并果敢地發(fā)展了和聲技術與樂隊的作用,這也是他成功的關鍵。無論在歐洲還是在美洲,威爾第都聲名顯赫。當他有了足夠的經濟實力之后,就在布塞托附近的圣阿加塔購置了一座莊園。1847年起,他與女高音朱塞皮娜。斯特雷波尼共同生活,1859年兩人結婚。1897年斯特雷波尼去世。1901年7月威爾第在米蘭逝世.根據他的遺愿,葬禮非常儉樸,沒有公開舉行。但一個月之后,人們?yōu)樗e行了與斯特雷波尼合葬的儀式,讓他與妻子共同長眠在他生前捐助給米蘭的退休音樂家的休憩之家。這個莊嚴的儀式令人震撼,參加者擠滿了城市的所有街道,在托斯卡尼尼的指揮下,拉斯卡拉樂隊和合唱團表演了著名的《納布科》的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