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祿豐五臺山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多方面的東西穿插于五臺山的山光水色之中。書中既有作者對于祿豐五臺山湖光山色以及豐富的森林及礦藏資源的描寫,也有作者個人的情感流露。寫景抒情,寓情于景,讓人讀來不覺乏味。無論是在祿豐及周邊范圍內已小有名氣的嘎力寺湖、嘰啦瀑布,已被時間無涯的荒草淹沒了的鹽道,還是山頂上那“山高人未識”的奇形怪狀的巨石和藏于深山曾經寫滿了智慧和浪漫的阿勒山谷、在五臺山上無處不在的遮天蔽日的森林和豐富的林下資源,讓人倍感陽光燦爛的林間草坡,因為有真摯的感情融入其間,才得以在作者的筆下變得生動起來。本書的作者之一吳玉華來自遙遠的湖南江華,而作者楊愛萍則是祖祖輩輩生活在五臺山下金山壩子里的地道的祿豐人,兩種不同的視角,對于祿豐五臺山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情,其中的差異已在同一的主題下被淡化,留給讀者的只有祿豐五臺山的厚重和廣袤。此書除了描述,更重要的還在于“解讀”二字,畢竟,同一座山,面對相同的景色,不同的人所看見的東西是不會相同的,就是同一個人,帶著不同的心情去看相同的景物,所感受到的美也會不一樣。只有對這座山歷史文化的解讀,才會在同時代人的心中形成共鳴。本書在史料記載的基礎上,對曾經被眾人唾罵又被無數人同情的女匪道普太太進行了重新解讀,分析了造成她人生悲劇的社會根源;從作者所熟知的那個在烈焰之上把自己化成煙的長輩身上,折射出了那些世代生活在這座廣袤和博大的山里的人民的淳樸和善良;還有對曾存在于時間的長河里的漫長的鹽道和被時間淹沒在深山里、凝聚了先人們智慧的阿勒的水能文化和“十三月歷”文化的介紹等等,使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五臺山不僅擁有迷人的美景,更擁有豐富的內涵??傊?,讀罷此書,相信你不僅可以了解到祿豐五臺山的現在,還可以透過字里行間讀出祿豐五臺山的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