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總論論技術創(chuàng)新的起源和動力:技術創(chuàng)新的需求拉力與科技推力關系的研究

論技術創(chuàng)新的起源和動力:技術創(chuàng)新的需求拉力與科技推力關系的研究

論技術創(chuàng)新的起源和動力:技術創(chuàng)新的需求拉力與科技推力關系的研究

定 價:¥24.00

作 者: 王耀德、陳家琪、黃文華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經濟分支科學

ISBN: 9787564000882 出版時間: 2006-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 頁數: 131 字數:  

內容簡介

  技術創(chuàng)新的源泉和動力是什么?關于技術創(chuàng)新的源泉,自從“單向”的“技術推動”模型被否定之后,科技(發(fā)展)這種“最高意義上的革命性的力量”被輕描淡寫地放在引發(fā)創(chuàng)新的眾多因素之中,使人們很難看出其獨特的地位和作用。而以后關于技術創(chuàng)新源泉的研究。仿佛形成了這樣一種習慣:把科技變化這種顯而易見的源泉(或創(chuàng)新機會)放在一邊,找出其他更讓人耳目一新的動源,似乎只有“耦合的”、“互饋的”的多因素組合才能全面地說明創(chuàng)新的源泉所在。本書則具有強烈的“還原論”色彩以及“復舊”傾向,認為科技足技術創(chuàng)新的基囚??萍及l(fā)展和變化則類似于生物進化山的基因變化,是源泉。而其他眾多因素則類似于環(huán)境的作用,對這種變化起到推動和選擇的作用。這種觀點無疑會受到很多批評甚至根本性的否定,這也正是我們希望的,因為這樣能加深我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使我們能更為痛快地放棄這種復舊傾向?!凹夹g推力”和“需求拉力”在技術創(chuàng)新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問題應包含兩個主要問題;一個是創(chuàng)新的機會問題,一個是對機會是否去尋求和利用的問題。我們把社會需要、需求、市場需求看成是比技術推力更為基本的動力。但是,這種動力仍具有相對性,只有當它們轉化為人們“對科技的有效需求”之后,才形成真正的創(chuàng)新動力。人類社會一直充滿了各種需求,有些需求被滿足了,有些需求長期沒有得到滿足;有些需求消亡了,有些需求又不斷產生。因此,泛泛的、抽象的人類學意義上的需要或需求,在對技術創(chuàng)新的動源的討論中,并不具有學理上的意義。只有有效的、能夠形成“目的 手段”關系鏈的需求,才可以被用來作為技術創(chuàng)新領域的研究對象。對思格斯的“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的論斷,我們不能僅僅看到后面的“更能……”,還要注意前面的“……一旦有……”。人類社會并非只在“需要——滿足”之間徘徊。而是創(chuàng)造性地滿足需要并且創(chuàng)造需要。上帝并沒有為人們預設傾聽貝多芬音樂的需要,相反,正是貝多芬的非凡創(chuàng)造激發(fā)了我們對古典音樂的強烈興趣和需要。藝術并不“內生于” 種預設的、既定的需要,科學(甚至技術)也是如此。否則,那些強調“社會需要”的民族可能更早地產生近代科學和現代技術。如果藝術、科學、民主都是因預設、現成的需要而產生的,我們就很容易在它們與經濟(市場)之間形成關系鏈,但實際情形不可能如此樂觀。相反,更多的情況是,科學(技術)產生對科學(技術)的需求。藝術產生對藝術的需求,民主產生對民主的需求,激發(fā)需求遠勝于等待需求的成熟.近代以來的商品生產,似乎包含了這樣一個特點:生產者有斷地在“勸說”人們:需要購買某種東西。

作者簡介

  王耀德,1964年12生,2001年畢于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F為江西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科技哲學,技術創(chuàng)新理論與科技術政策。陳家琪,1963年8月生,1993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獲碩士學位。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江西財經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技哲學,技術創(chuàng)新理論與科技政策。代表作有《創(chuàng)新動力的哲學思考》、《當代科學與技術發(fā)展的工程化特點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后發(fā)劣勢》等。黃文華,1962年9月生,1992年畢業(yè)于華中科技大學,獲碩士學位,2006年畢業(yè)于江西財經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江西財經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產業(yè)經濟學,技術創(chuàng)新理論與科技政策。

圖書目錄

總論篇
緒論
一、技術創(chuàng)新的需求拉力和科技推力的關系問題的由來和發(fā)展
(一)技術創(chuàng)新的概念
(二)技術創(chuàng)新的需求拉力與科技推力關系問題存在的依據
二、關聯(lián)的問題及本書的主要觀點、篇章結構
(一)關聯(lián)的問題
(二)本書的主要觀點、思路及結構
(三)本書的篇章結構以及專論中的某些觀點
第一章 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史考察(上)
一、對科學與技術的關系進行歷史考察的必要性
二、技術和技術的歷史劃分
(一)有代表性的關于技術及其歷史劃分的觀點
(二)技術的本質和特點
(三)本書對技術的歷史劃分
三、古代技術和“科學”
(一)“古代”技術的含義
(二)古代科學及其與技術的關系
(三)古代技術進步的特點
第二章 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史考察(下)
四、近代科學和技術
(一)技術的社會化及其對科學的運用——近代技術
(二)近代科學革命和科學發(fā)展的動力
(三)近代技術進步和創(chuàng)新與需求、近代科學的關系
五、現代科學和技術
(一)現代技術發(fā)展歷程概述、現代技術的本質
(二)現代技術與科學的關系
(三)技術創(chuàng)新時代的技術與科學
六、總結
第三章 從技術創(chuàng)新起源考察需求拉力與科技推力的關系
一、需求及需求拉力論的經濟學考察
(一)需求是一個認識論范疇
(二)需求拉力論中的“需求”概念的缺陷
(三)需求拉力論在方法論上的缺陷
二、科技推力作為技術創(chuàng)新的主要起源
(一)技術與需要、需求
(二)科技推力作為創(chuàng)新起源的含義
(三)科技推力作為技術創(chuàng)新主要起源的緣由
三、結論:技術發(fā)展的相對自主
(一)埃呂爾的“技術自主論”
(二)技術發(fā)展的相對自主性
第四章 從技術創(chuàng)新的動力機制考察需求拉力和科技供給的關系
一、技術創(chuàng)新的動力和動力機制
(一)技術創(chuàng)新的主體和創(chuàng)新動力
(二)社會需要、需求與創(chuàng)新動力
二、經濟系統(tǒng)對科技的有效需求是技術創(chuàng)新的直接動力
(一)經濟系統(tǒng)對科技的有效需求的形成
(二)“經濟系統(tǒng)對科技的有效需求”的地位和作用
三、需求拉力與科技供給的關系
(一)“對科技的需求”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二)在一定的市場機制和市場結構下,科技供給促進了“對科技的需求”
專論篇
第五章 論從科學中獲得技術創(chuàng)新收益的主體的不確定性
一、美國和日本歷史上的成功——不能用“拿來主義”解釋
二、當今從科學供給獲得技術收益的主體的不確定性有所減少
(一)科學和技術關系的變化
(二)r&d活動制度化的影響
(三)國家間技術、經濟關系的變化
三、科學研究的產出為什么不是免費物品
四、日本、東亞新興工業(yè)化國家或地區(qū)及歐洲小國基礎研究的實踐
五、關于科學研究的“經濟效益”的若干實證研究
(一)r&d的收益率
(二)基礎研究的收益率:mansfield的工作
(三)技術創(chuàng)新越來越依賴于基礎研究
(四)基礎研究的溢出和局域化
第六章 兩種體制改革與我國科技投入——經濟建設對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及政府投人的不足
一、計劃經濟時期(1978-1985年)
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時期(1985-1991年)——經濟體制改革與科技體制改革
(一)改革撥款制度——重新確定政府科技投入的范圍及對象
(二)對科技的經濟支持并無加強
(三)對科技的經濟支持沒有加強的原因
三、市場經濟及其轉軌時期(1992年以后)——計劃機制的削弱、市場機制尚未完善
(一)科技投入及r&d經費隋況
(二)中央計劃機制的削弱
(三)經濟系統(tǒng)對科技進步的有效需求不足
(四)一個問題——如何處理供求關系
第七章 論“面向經濟建設”的科學技術——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以及科技投人不足下的“供給”政策
一、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的局面早已形成
二、“面向經濟建設”與我國基礎研究地位的削弱
(一)關于兩位學者的建議
(二)基礎研究的削弱
(三)供給和需求不足條件下“面向經濟建設”的效果
三、應“抓兩頭、促中間”
第八章 科技體制改革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基礎
一、科技“生產”的特殊性
(一)作為公共品、準公共品與非公共品的科學技術
(二)物質生產領域先于精神生產領域進入市場經濟
(三)“市場失靈”
二、科技體制改革必須依賴經濟體制改革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