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chuàng)新的源泉和動力是什么?關于技術創(chuàng)新的源泉,自從“單向”的“技術推動”模型被否定之后,科技(發(fā)展)這種“最高意義上的革命性的力量”被輕描淡寫地放在引發(fā)創(chuàng)新的眾多因素之中,使人們很難看出其獨特的地位和作用。而以后關于技術創(chuàng)新源泉的研究。仿佛形成了這樣一種習慣:把科技變化這種顯而易見的源泉(或創(chuàng)新機會)放在一邊,找出其他更讓人耳目一新的動源,似乎只有“耦合的”、“互饋的”的多因素組合才能全面地說明創(chuàng)新的源泉所在。本書則具有強烈的“還原論”色彩以及“復舊”傾向,認為科技足技術創(chuàng)新的基囚??萍及l(fā)展和變化則類似于生物進化山的基因變化,是源泉。而其他眾多因素則類似于環(huán)境的作用,對這種變化起到推動和選擇的作用。這種觀點無疑會受到很多批評甚至根本性的否定,這也正是我們希望的,因為這樣能加深我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使我們能更為痛快地放棄這種復舊傾向?!凹夹g推力”和“需求拉力”在技術創(chuàng)新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問題應包含兩個主要問題;一個是創(chuàng)新的機會問題,一個是對機會是否去尋求和利用的問題。我們把社會需要、需求、市場需求看成是比技術推力更為基本的動力。但是,這種動力仍具有相對性,只有當它們轉化為人們“對科技的有效需求”之后,才形成真正的創(chuàng)新動力。人類社會一直充滿了各種需求,有些需求被滿足了,有些需求長期沒有得到滿足;有些需求消亡了,有些需求又不斷產生。因此,泛泛的、抽象的人類學意義上的需要或需求,在對技術創(chuàng)新的動源的討論中,并不具有學理上的意義。只有有效的、能夠形成“目的 手段”關系鏈的需求,才可以被用來作為技術創(chuàng)新領域的研究對象。對思格斯的“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的論斷,我們不能僅僅看到后面的“更能……”,還要注意前面的“……一旦有……”。人類社會并非只在“需要——滿足”之間徘徊。而是創(chuàng)造性地滿足需要并且創(chuàng)造需要。上帝并沒有為人們預設傾聽貝多芬音樂的需要,相反,正是貝多芬的非凡創(chuàng)造激發(fā)了我們對古典音樂的強烈興趣和需要。藝術并不“內生于” 種預設的、既定的需要,科學(甚至技術)也是如此。否則,那些強調“社會需要”的民族可能更早地產生近代科學和現代技術。如果藝術、科學、民主都是因預設、現成的需要而產生的,我們就很容易在它們與經濟(市場)之間形成關系鏈,但實際情形不可能如此樂觀。相反,更多的情況是,科學(技術)產生對科學(技術)的需求。藝術產生對藝術的需求,民主產生對民主的需求,激發(fā)需求遠勝于等待需求的成熟.近代以來的商品生產,似乎包含了這樣一個特點:生產者有斷地在“勸說”人們:需要購買某種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