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法式(影印版)》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官方編定的建筑技術專書,全面反映了宋代的建筑設計、結構、構造、施工和工料定額等多方面的特點和水平,是最重要的古代建筑典籍之一。此書在近代的最重要傳本是陶湘在1925年的仿宋刻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在此本刻成八十一年后重新印行此本,對于闡揚我國古代建筑的科學、技術成就和文化傳統(tǒng)都是很有意義的。關于《營造法式(影印版)》的歷史和學術價值,建筑史學界的前輩己作了大量研究,在梁思成先生的《營造法式注釋·序》、陳明達先生的《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緒論》中有很精辟的分析,也有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撰寫了研究論文,讀者可以檢閱。這里只簡單介紹此書的編修過程,古代、近代的傳播情況和這次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新印本的特點。北宋中后期實行變法,為控制大量政府工程建設的開支,需要制定官方建筑規(guī)范和定額,在神宗熙寧時(1068—1077年)命將作監(jiān)編修《營造法式(影印版)》,至哲宗元六年(1091年)編成。但因所編“祗是料狀,別無變造用材制度,其間工料太寬,關防無術”,無法滿足通過規(guī)范做法和工料定額控制政府工程經費的需要,很不適用,遂在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命李誡重新編修。重編的《營造法式(影印版)》完成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經審核后,在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批準刻成小字本頒行全國。李誡在《營造法式·看詳》中說,全書總釋、總例二卷,制度十五卷,功限十卷,料例并工作等三卷,圖樣六卷,總三十六卷,三百五十七篇,三千五百五十五條(但現存制度為十三卷,全書為三十四卷)。在這三百五十七篇,三千五百五十五條中,除四十九篇、二百八十三條外,其余三百零八篇、三千二百七十二條是與各工種有經驗的工匠逐項研討后訂立的,并訂有按比例增減之法(即“變造用材制度”,可以計算不同尺度的建筑及構件的工料,以解決舊本的“工料太寬,關防無術”問題)。它是針對舊本的缺點加以改進編成的,主要用為工程驗收的技術標準和控制工料定額,是全面反映了北宋末年官式建筑設計、結構、構造、施工特點和工料定額的建筑技術專著。在《營造法式(影印版)》編定后,宋代至少印行過三次。據書前《子》所載,在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已批準刻成小字本頒行全國,是為此書的第一次印行,世稱“崇寧本”。在南宋建立后,己知曾經二次重刻《營造法式(影印版)》第一次是紹興十五年(1145年)在平江府(今蘇州市)重刻,此事見于現存各本后的平江府重刊題記,世稱“紹興本”。第二次重刻之事史籍不載,是據上世紀在清內閣大庫殘檔中發(fā)現的宋刻本《營造法式(影印版)》殘卷、殘葉上的刻工名字推定的(宋代刻書大都在版心刻有刻工的名字,既表明責任,也用以計工費)。這些刻工人名又大都見于南宋紹定間(1228—1233年)平江府所刻其他書中,因知這些殘卷、殘葉是南宋紹定間平江府的第二次重刻本,上距第一次重刻已有八十幾年,世稱“紹定本”?!俺鐚幈尽焙汀敖B興本”現均不傳,“紹定本”是目前僅存的《營造法式(影印版)》宋刻本,只存三卷半,共四十一葉,近年中華書局己影印收入《古逸叢書三編》中。元、明時期沒有重刻《營造法式(影印版)》,明初所編《永樂大典》中收入的《營造法式(影印版)》所據是宋刻本,現在只殘存卷三十四彩畫圖樣一卷,為《永樂大典》第一萬八千二百四十四卷,其中缺一葉四圖。但宋代《營造法式(影印版)》的殘版明代中期在南京國子監(jiān)中尚存有六十面,其中雜有明代補刻版,現存的紹定本《營造法式(影印版)》就是明代用此版刷印的。此外,《營造法式(影印版)》宋刻本在明代流傳很少,除記載明代內閣曾藏有二部外,只著名藏書家毛晉汲古閣、錢謙益絳云樓各藏一刻本,錢本在1650年燒毀。其余收藏家如范氏天一閣、無錫趙琦美的藏本都是手抄本。入清后,未見有人收藏宋刻《營造法式(影印版)》的記載。乾隆時據范氏天一閣藏鈔本錄入《四庫全書》,據所摹天宮壁藏圖上的刻工名,天一閣本仍傳鈔自紹定本。天一閣本原缺卷三十一大木作圖樣一卷,四庫本據《永樂大典》本補入。趙琦美藏本在清初歸錢曾述古堂收藏,以后即不見記載,當己不存,但曾有傳鈔本流傳,世稱“述古堂本”,到清代中葉已成為稀見之本。道光元年1821年)張蓉鏡據一部傳鈔述古堂本工楷精鈔一本,當時號稱善本,清末著名藏書家丁丙、陸心源又各據張蓉鏡本影鈔一本。張氏本后歸翁同,現藏上海圖書館,丁氏本現藏南京圖書館,陸氏本現藏日本靜嘉堂文庫。另外近代大藏書家常熟瞿氏和烏程蔣氏也各藏有舊鈔本。此外,1932年在故宮博物院發(fā)現一部較早的傳鈔述古堂本,學界稱為“故宮本”,是現存清代鈔本中最有價值的一本。這是自宋至清八百年間《營造法式(影印版)》刊刻及流傳的大體情況。1919年朱啟鈐先生在南京圖書館看到丁丙傳鈔本《營造法式(影印版)》,驚為重要發(fā)現,遂用石印制版印行,是現代第一個印行本,世稱“丁本”。但朱啟鈐先生認為丁本并不完善,遂同時又委托陶湘用諸本匯校丁本后刊版。陶氏用文淵、文溯、文津三閣的四庫全書本和烏程蔣氏藏舊鈔本以及宋人的摘錄文字合校,按內閣大庫殘檔中新發(fā)現的宋紹定間平江府重刊本(當時誤認為是崇寧本,應予糾正)的行格定版式,于1919年起刻版。1925年畢工后,冠以朱啟鈐撰《重刊營造法式后序》刷印行世,這是現代第二個印行本??瘯l(fā)起者是朱啟鈐,但因主持??痰氖翘障?,世稱“陶氏仿宋刊本”或“陶本”。但陶本在扉頁后的刻書牌記中說“依據影鈔紹興本按崇寧本格式??獭眲t是不確的,實際應是“依據丁本按紹定本格式??獭钡?。此書的木版后售予商務印書館,館方大量刷印行世,1933年又縮印收入《萬有文庫》中,建國后又在1954年重印,故流傳最廣。陶本誤字較丁本少,大字清朗,圖樣細致精美,既代表了近代木刻板書籍和版畫的高度水平,也是近代學界廣泛使用、最有影響的一個本子。但數十年來經學者研究,大量印行的陶本既有其優(yōu)點,也有些不足之處。其優(yōu)點是補了丁本一些缺失。較明顯處是丁本卷三第十一葉缺水槽子正文二行,馬臺標題一行;卷六缺第二葉全葉共二十二行;卷二十八第五葉缺八行;陶本均據《四庫全書》本補全。但陶本也有一些文字缺失,最重要處是卷四第三葉沿丁本之誤,缺“五曰?!币粭l,共三行四十六字。但在1932年劉敦楨、單士元、謝國楨三位先生校故宮本發(fā)現此條時,書版已售去,故在現在通行的商務印書館印本及《萬有文庫》縮印本中均缺此條,是此本最明顯的缺憾。在劉敦楨先生發(fā)現幔條后,朱啟鈐先生非常重視,即與陶湘商酌,按原式重刻了第四卷的第三至十一葉,補入“幔一條三行,用來替換舊版??坛珊笥眉t色刷印,分送給收藏陶湘最初印本者,以彌此憾。但因書版前已售去,故商務印書館印行的各本均未能補入此條,所以這個補刻部分只在較小的范圍內流傳,甚至未能引起學界的注意。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此次新印陶本《營造法式(影印版)》的突出特點之一就是設法收集到陶湘補刻的這九葉,替換了通行本有缺文部分,既彰顯了朱、陶二氏拾遺補缺的功績,也使這個新印本成為最能體現陶本完整面貌的本子。在陶本的圖樣中也有沿續(xù)丁本之誤處,在這次新印本中應向讀者說明。劉敦楨先生用故宮本??碧毡緯r,發(fā)現除文字尚有少量奪誤外,在圖樣上也有一些錯誤。最明顯處是卷三十一大木作圖樣部分中四幅圖有誤。其一是圖五多畫了一根內柱;其二是圖十三標題“八架椽屋乳對六椽用二柱”的“二柱”為“三柱”之誤,圖上少畫了一根內柱;其三是圖十九標題“六架椽屋乳對四椽用四柱”的“四柱”為“三柱”之誤,圖上也多畫了一根內柱;其四是圖二十圖中的左內柱應向外移一步架。這些都是較關鍵的錯誤,但新印本中已無法改正,只能在此加以說明。這些錯誤在梁思成先生的《營造法式注釋》、劉敦楨先生校故宮本和陳明達先生的《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的相應圖中均已按故宮本及《四庫全書》本改正制圖,讀者可以參閱。此外,在陶本的六卷圖樣中,卷三十、三十一大木作兩卷和三十三、三十四彩畫兩卷之后各有附卷。大木作兩卷是陶湘請當時老工匠按清式做法重繪,以比較宋、清兩代大木構架的變化。彩畫兩卷是按圖案旁所注顏色填色,但并不準確。因為它反映了當時的認識水平和套色制版技術,故在這次新印時仍保留下來,既可保持陶本的全貌,也能供讀者與現在的研究成果對照參考,特加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