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建筑科學土力學、地基基礎工程復雜巖體結構精細描述及其工程應用

復雜巖體結構精細描述及其工程應用

復雜巖體結構精細描述及其工程應用

定 價:¥52.00

作 者: 黃潤秋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巖土工程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030125071 出版時間: 2004-06-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 397 字數:  

內容簡介

  《復雜巖體結構精細描述及其工程應用》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數理分析手段,立足于復雜巖體結構的精細描述,提出適用于工程的復雜巖體結構面描述體系,并進一步討論其工程應用?!稄碗s巖體結構精細描述及其工程應用》共分12章。第1章至第6章主要論述巖體結構的形成機理分析,巖體結構面分級及調查技術,層間結構面分析,層內結構面工程特性研究,巖體結構的分析方法;第7章至第12章介紹了基體結構面調查與描述的普遍測網法,側裂面調查與描述,基體結構面二維、三維連通率研究,信息復雜巖體信息系統(tǒng)和三維可視化模型?!稄碗s巖體結構精細描述及其工程應用》可供土木工程、地質工程、巖石力學等專業(yè)的科技人員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yè)師生參考。

作者簡介

暫缺《復雜巖體結構精細描述及其工程應用》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1 概論
1.1 引言
1.2 隨機結構面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結構面幾何特性研究
1.2.2 結構面力學特性的研究
1.2.3 隨機結構面網絡模擬研究
1.3 軟弱結構面國內外研究現狀
1.3.1 軟弱結構面的定義
1.3.2 軟弱結構面的分類
1.3.3 軟弱結構面的物理力學性質
1.3.4 軟弱結構面的強度參數取值
1.4 本書的主要研究內容及成果
2 巖體結構的形成機理分析
2.1 巖體結構的原生建造
2.1.1 侵入巖地區(qū)巖體結構的原生建造
2.1.2 噴出巖地區(qū)巖體結構的原生建造
2.1.3 沉積巖地區(qū)巖體結構的原生建造
2.1.4 變質巖軟弱巖帶的巖相分析
2.2 巖體結構的構造改造
2.2.1 黃河龍一拉地區(qū)巖體結構構造成因分析
2.2.2 金沙江溪洛渡地區(qū)巖體結構構造成因分析
2.2.3 長江三峽工程地下廠房區(qū)巖體結構構造成因分析
2.3 巖體結構的表生改造
2.3.1 河谷應力場特征及其發(fā)育的基本規(guī)律
2.3.2 邊坡卸荷帶的形成及其分布規(guī)律
2.3.3 緩傾角結構面表生改造機制分析
3 巖體結構面分級及調查
3.1 巖體結構面工程地質分級
3.1.1 巖體結構面的工程地質分級原則
3.1.2 金沙江溪洛渡水電工程壩區(qū)巖體結構面的工程地質分級
3.1.3 長江三峽水電工程地下廠房區(qū)結構面的工程地質分級
3.1.4 瀾滄江小灣水電工程壩區(qū)巖體結構面的工程地質分級
3.2 結構面描述體系
3.2.1 Ⅰ、Ⅱ級結構面描述體系
3.2.2 Ⅲ級結構面(基體裂隙)描述體系
3.3 巖體結構面調查方法
3.3.1 Ⅰ、Ⅱ級結構面調查
3.3.2 Ⅲ級(基體裂隙)結構面調查
3.4 結構面調查數據的管理與分析
3.4.1 數據管理與分析的通用方法
3.4.2 數據管理與分析的專用方法——“ROCKs”簡介
4 層間結構面分析
4.1 概述
4.2 層間結構面發(fā)育的基本特征
4.2.1 層間結構面產狀及其變化
4.2.2 層間結構面發(fā)育的構造模式
4.2.3 層間結構面的地貌顯現規(guī)律
4.2.4 層間結構面起伏變化規(guī)律
4.2.5 層間結構面錯動強度的宏觀變化規(guī)律
4.3 各層間結構面特征分析
4.3.1 層間結構面C1
4.3.2 層間結構面C2
4.3.3 層間結構面C3
4.3.4 層間結構面c4
4.3.5 層間結構面C5
4.3.6 層間結構面C6
4.3.7 層間結構面C7
4.3.8 層間結構面C8
4.3.9 層間結構面C9
4.3.10 層間結構面C10
4.3.11 層間結構面C11
4.4 層內結構面分類及性狀總結
5 層內結構面分析
5.1 概述
5.2 層內結構面的發(fā)育模式
5.3 層內結構面發(fā)育的基本規(guī)律
5.4 層內結構面綜合分類
5.4.1 分類體系
5.4.2 各類層內結構面特征簡述
5.4.3 壩區(qū)層內結構面總體發(fā)育統(tǒng)計分析
5.5 壩區(qū)可能構成控制性底滑面的層內結構面提取
5.5.1 壩區(qū)重要層內結構面的提取
5.5.2 壩肩抗力體及拱間槽部位可能成為控制性底滑面的層內結構面提取
5.6 壩區(qū)與層間、層內結構面有關的工程地質問題
5.6.1 變形穩(wěn)定性
5.6.2 滲透變形和滲漏問題
5.6.3 壩肩巖體抗滑穩(wěn)定性
6 基體結構面的分析方法
6.1 概述
6.2 巖體結構的統(tǒng)計模型
6.2.1 統(tǒng)計模型的基本原理
6.2.2 巖體結構特征的統(tǒng)計分析
6.3 巖體結構的概率模型
6.3.1 跡長估計
6.3.2 基于測網的平均跡長估計
6.3.3 節(jié)理直徑分布及其大小估計
6.3.4 結構面的連通率估計
6.4 巖體結構的網絡模擬
6.4.1 結構面網絡模擬的基本原理
6.4.2 二維結構面網絡模擬
6.4.3 三維結構面網絡模擬
6.5 巖體結構的分形描述
6.5.1 節(jié)理巖體分維計算及其影響因素
6.5.2 結構面幾何參數的分維
7 基體結構面調查與描述的普遍測網法
7.1 概述
7.2 基體裂隙的普遍測網法研究
7.2.1 普遍測網法的現場調查
7.2.2 普遍測網法的數據管理及數據處理技術
7.2.3 數據處理結果總覽
7.2.4 基體裂隙參數分析
8 作為高拱壩側裂面的基體結構面調查與分析
8.1 工程勘探布置概況
8.2 壩肩側裂面普遍調查
8.2.1 側裂面普遍調查方法
8.2.2 壩肩側裂面優(yōu)勢方位分析
8.3 側裂面專題調查
8.4 側裂面全跡長調查
8.5 側裂面調查成果的二維可視化
8.5.1 基本原理
8.5.2 構圖方法
8.5.3 可視化成圖過程
8.5.4 側裂面可視化圖
8.6 側裂面基本地質特征及密度分區(qū)
8.7 側裂面發(fā)育的空間特征
8.7.1 側裂面發(fā)育的分層特征
8.7.2 側裂面發(fā)育的部位特征
8.8 側裂面發(fā)育狀況分區(qū)
8.8.1 概述
8.8.2 側裂面高程密度分區(qū)的方法
8.8.3 側裂面高程密度分區(qū)結果分析
9基體結構面跡長研究
9.1 基體結構面跡長研究
9.1.1 基體結構面全跡長調查
9.1.2 結構面跡長概率模型
9.1.3 廣義H-H跡長估計模型的推廣算法及H-H2跡長估計公式
9.1.4 跡長估計模型的適用性分析
9.2 基體結構面跡長綜合取值及其成果分析
9.2.1 基體結構面跡長估計的綜合取值
9.2.2 跡長估計方法的可靠性檢驗
9.2.3 跡長估計成果分析
10 基體結構面二維連通率研究
10.1 基體結構面二維連通率概率模型
10.2 壩肩抗力體基體結構面連通率概率模型估計
10.3 基體結構面連通率的二維網絡計算
10.3.1 2一D結構面網絡模擬方法
10.3.2 二維結構面網絡模擬過程
10.4 基于2一D結構面網絡模擬的連通率計算
10.5 基體結構面Monte-carlo網絡模擬及其連通率計算
11 基體結構面三維連通率研究
11.1 概述
11.2 巖體結構面三維網絡模擬
11.2.1 左岸壩肩抗力體基體結構面主要特征
11.2.2 右岸壩肩抗力體基體結構面主要特征
11.3 巖體結構面三維網絡數值模型的檢驗
11.4 壩肩抗力體基體結構面三維連通率
11.4.1 壩肩抗力體小模型基體結構面三維連通率
11.4.2 壩肩抗力體大模型基體結構面三維連通率
11.5 壩肩抗力體基體結構面三維連通率綜合分析
11.5.1 壩肩抗力體基體結構面三維連通率概率分布特征
11.5.2 壩肩抗力體基體結構面三維連通率綜合取值
11.6 考慮節(jié)理為薄橢圓盤時基體結構面的三維連通率計算
11.7 小結
12 復雜巖體結構信息系統(tǒng)和三維可視化模型
12.1 概述
12.2 系統(tǒng)的一般特征
12.2.1 軟件開發(fā)平臺
12.2.2 軟件的基本結構
12.3 巖體結構信息管理系統(tǒng)
12.3.1 數據庫表的建造
12.3.2 數據庫管理模塊的建造
12.4 I、Ⅱ級結構面的三維可視化模型及其構圖系統(tǒng)
12.4.1 可視化地質模型構圖系統(tǒng)類結構
12.4.2 二維可視化地質模型構圖技術
12.4.3 三維可視化地質模型構圖
12.5 基體結構面可視化研究
12.5.1 基體結構面的二維顯示
12.5.2 結構面三維圖形顯示
12.5.3 空間復雜塊體的搜索與顯示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