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不僅使各國、各社會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甚至“相互依存”,而且產生了種種高度復雜的全球問題,國家之間的關系日益復雜化,國家與非國家行為體之間、非國家行為體之間的互動也在加強。全球問題的增加和積累使自從1945年以來的“國際治理”(international governance)漏洞百出、捉襟見肘,而“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則變得日益必要和迫切。全球化和全球問題是全球治理的根本依據。全球治理是當今世界最強烈的政治呼吁之一。沒有全球化和全球問題的存在也就很難談到全球治理。全球治理概念和理論的提出是對傳統(tǒng)的國際關系理論的一個重大挑戰(zhàn)。主要在西方產生和發(fā)展的傳統(tǒng)的國際關系理論認為,所謂“國內社會”與“國際社會”涇渭分明,但全球治理論者卻并不這樣認為。全球治理的理論試圖探討如何把世界─一個全球化的世界─當作一個集體的存在來共同治理,即當作“社會─世界”去治理。如前所述,許多全球治理的主張者一再強調,全球治理不是較早前具有深刻憂患意識和未來意識的思想家提出的“世界政府”(世界國家)理念,即不是排他性的政府間關系。西方全球治理主張者常常涉及和討論的不是政府和政府之間的關系,即傳統(tǒng)的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而是非政府組織(NGOs)、跨國公司(MNCs)、公民運動或者公民社會、全球大眾媒體,甚至全球資本市場,即這些非政府的力量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全球治理不能說是20世紀后期才提出的政治目標。早在19世紀后期甚至更早一些時間,全球治理(不一定使用“全球治理”這個詞)就具有這樣的思想和實踐。全球治理成為當時管理國際關系(國際關系管理)的選擇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德國政治家勃蘭特(1969-1974年擔任當時的聯(lián)邦德國總理)最早提出這個概念。他指的是建立和發(fā)展多邊的規(guī)則和管理體系以促進全球相互依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