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英國女作家達夫妮·杜穆里埃,或許有許多人不甚了解,因為在中國讀者的心目中,為他們所喜愛和熟知的首先應是《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了;但是提起《蝴蝶夢》,恐怕知曉的人會多一些。為了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她,我們在這里真誠地為大家奉獻上這部小說。 達夫妮(1907-1990)生前曾是英國皇家文學會會員,一九六九年被授予大英帝國貴婦勛。她一生共寫了十七部長篇小說,由于深受十九世紀以神秘、恐怖等為主要特點的奇特派小說的影響,她的不少作品情節(jié)曲折,人物(特別是女主人公)刻畫細膩,而且在渲染神秘氣氛的同時,夾雜著生命論色的感傷主義。 這部原名《呂蓓卡》的小說,發(fā)表于一九三八年,是達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與代表。小說中,作者成功地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頗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呂蓓卡的形象。這是一個實際上根本不存在的人物,因為小說開頭便已交代,她已經死去,然而讀者細細讀來,卻分明以感覺到到她的影子時時刻刻縈繞在你的眼前,處處音容宛在,盡管她只是在作者的倒敘中間接地被提一下,這無疑為小說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小說中還有一位女性,那便是以故事敘述者身份出現的第一人稱“我”的形象。雖然這是一個喜怒哀樂俱全的活人,然而實際上她又處處烘托呂蓓卡的形象,處處與之對比。作者的這種以“實有”陪襯“虛無”的手法很值得注意。達夫妮生前十分厭惡城市生活,她曾經長期居住在英國西南部的康沃爾郡,她的許多作品都是以此郡的風土人情與社會習俗為主題或是背景,也不過通過這個“點”來揭露英國上層社會這個“面”中的種種丑態(tài)。正如本書,作者通過刻畫呂蓓卡那種放浪形骸之外的腐化生活,以及與丈夫德溫特的畸形婚姻,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英國上層社會中的哀樂至上,勢利偽善、爾虞我作、窮奢極侈的現象。也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了當時的英國社會。 小說的另一成功之處還在于作者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渲染了兩種氣氛:一方面是陰林壓抑的絕望恐怖,另一面又有纏綿悱惻的懷鄉(xiāng)憶舊。為小說增添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盡管小說仍舊有不少缺憾——如作品所展示的生活面較狹窄,若于景物的描寫時有重復,但仍然沒有影響小說多年來的暢銷不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