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丁的代表作,也是奧斯丁作品中最受歡迎的一部長篇小說。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tài)下的英國鄉(xiāng)鎮(zhèn)生活和世態(tài)人情。這部社會風情畫式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簡·奧斯?。?775—1817),是英國女小說家,生于牧師家庭,沒有進過正規(guī)學校,在家靠父兄指導學習,終身未婚,她生活閱歷比較窄狹,但喜愛創(chuàng)作,寫有《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諾桑覺寺》、《勸導》等六部小說,主要描寫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情況,她是第一個現(xiàn)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說家,在英國小說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奧斯丁在這部小說中通過貝內特五個女兒對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xiàn)出鄉(xiāng)鎮(zhèn)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tài)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麗莎白親眼目睹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tài),這才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后幾次求婚的不同態(tài)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 從小說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字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于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并使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和達西的婚姻是作者頌揚的“為天下有情人樹立一個榜樣”的幸?;橐觥Ec此相反,伊麗莎白的好友夏洛特和柯林斯牧師盡管婚后過著舒適的物質生活,但他們之間沒有愛情,這種婚姻實際上是掩蓋在華麗外衣下的社會悲劇。 奧斯丁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出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威克姆、柯林斯這類遭諷刺挖苦的對象,作者均描寫得真實動人,刻畫得入木三分。 同時,她的語言經過了反復錘煉,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含意豐富,耐人尋味。 英國文藝批評家安·塞·布雷德利指出:“簡·奧斯丁有兩個明顯的傾向,她是一個道德家和一個幽默家,這兩個傾向經常攙混在一起,甚至是完全融合的。”也就是說,她在小說中運用喜劇的手法表達對生活的嚴肅批評,這正是本部作品的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