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稿專門以西漢文為解讀對象,試圖在前賢的基礎上,進一步有所開拓發(fā)展。約略言之,其一是加大作者群的覆蓋面。韓愈稱“漢朝人莫不能為文”,語雖不免夸張,但其時能文者之多超越前代也是事實,故盡可能多地挖掘有關能文者的創(chuàng)作活動,無穎是接近并提示其時文壇真實狀況的重要且有效之途徑。本書共論及西漢各層次文家近六十人,篇幅則相應升至四十萬字,以期盡量描述二百三十年間散文創(chuàng)作的豐富性、多樣性,注重群體文風的衍變,以及形成某一群體之若干個體創(chuàng)作的主題取向與文風差異的比較。其二是加強對彼時鋪采文的主流文體辭賦之于風的影響、滲透,文本折射的時代氣象及其文化意蘊等現(xiàn)象的探索,以凸顯天漢聲威、浪溫自信、賦體擴張、儒學昌明諸社會文體氣氛。其三是強化文本的藝術分析,及其在所屬文體發(fā)展史上之意義的定位。其四是注重對作家為人個性與文風關系的考察,以及對某些作品真?zhèn)螁栴}的考辨。在撰寫過程中,作者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對有關內容,前人所詳言,作者則略言之:前人所略言,或未言,作者則詳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