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科學研究、人文探索,還是藝術創(chuàng)作,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智慧,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創(chuàng)造,同樣,一代人也都有一代人的局限性。一個人要想更大程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智慧、更完美地實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造,就需要清醒地去認識自我與時代。這時,他人中肯的評論與批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這個方面,為山無疑是幸運的。這些年來,在其成長的道路上,他不斷得到國內國外各界人士熱情而睿智的評論與批評。對此,他總是能夠虛心聽取、潛心琢磨、勇于嘗試,最終使自己比較早地獲得了成熟與成功。今天,為了配合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南京大學、中國美術館等單位聯(lián)合主辦的“吳為山雕塑繪畫展”,群言出版社以《詩意的塑造——吳為山藝術評論集》為題將各界人士歷年來給予為山的評論文字結集出版。這個集子中的評論者基本上可以歸為三類:一類是安東尼·司頓斯、小杉三朗、熊秉明、靳尚誼、邵大箴、張道一、范迪安等中外著名藝術家和藝術評論家,一類是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馬萬祺、季羨林、金耀基、宗璞等文化名人,還有一類則是錢偉長、楊振寧等學貫文理的科學大師。他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為山藝術創(chuàng)作的藝術本體、文化性、社會性和歷史價值進行了目光如炬的深刻評論。盡管這些評論者的社會背景、文化源流、審美取向等相去甚遠,但他們卻在幾個方面形成了共識:為山“把傳統(tǒng)的寫意與現(xiàn)代主義的東西結合起來”(范迪安),其藝術創(chuàng)作的實質是創(chuàng)新,“吳為山的雕塑具有創(chuàng)建性”(楊振寧);為山“發(fā)現(xiàn)并升華了童性,體現(xiàn)了人類對童年的一種真實情感”(貝婭特麗克絲),“雕出人類真、善、美”(馬萬祺);為山“為時代塑像,為文化塑像”(季茨林),“是可以囑托藝術之將來的人”(小杉三朗)。這個集子中相當數量的文字我以前都曾讀過,但今天讀來,依舊感到有收獲。希望為山以此為起點,在南京大學這塊沃土上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