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夫子說:“持之以恒地學習,領悟了困擾自己的疑難,有什么能比這更令人感到喜悅的呢?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訪,還有什么能比這更令人感到快的呢?別人不理解自己,既不生氣也不遷怒,這樣坦蕩雍容的胸襟又有誰能不敬其為君子呢?”【歷代論引】朱子日:“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后,后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庇秩眨骸凹叭硕鴺氛唔樁?,不知而不慍者逆而難,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日學之正、習之熟、說之深而不已焉耳?!背套尤眨骸傲暎亓曇?,時復思繹,浹洽于中,則說也。”又日:“學者,將以行之也。時習之,則所學者在我,故說?!庇秩眨骸耙陨萍叭?,而信從者眾,故可樂。”又日:“說在心。樂主發(fā)散在外?!庇秩眨骸半m樂于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樂由說而后得,非樂不足以語君子?!敝x氏日:“時習者,無時而不習?!币先眨骸皩W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札記】學貴養(yǎng)德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年輕時期,單純稚真,以學為樂,重在“學”與“習”;中年時期,任重道遠,求其友聲,“悅”其“來”;老年時期:飽經滄桑,平和中正,寵辱不驚,“喜”與“慍”不形于色。固知需學,德也需學。非學無以廣才,非學無以養(yǎng)德。經歷了歲月的砥礪,會得到歲月很多珍貴的饋贈,只是在于自己善于學習。“學而時習之”,就是如此,這是一個永遠的過程,學無止境,人不可一日無學,也不可能一日無惑。有惑必須求得解答,釋疑解惑在于學習。運用自己的學識解決面臨的問題,并取得預期的效果,求得進境,會情不自禁地感到高興,這就是學習樂趣之所在。人之為學,既有同道,也必有異趣,有朋自遠方來,慕其名敬其德,自然喜形于色。君子就在于胸襟、氣度。有德之人,別人是否知道或理解,無損于其德行的修養(yǎng)。之所以“人不知”,也反襯出其德行修養(yǎng)未能達到一定的境界,更需要進一步的修持,自然不能遷怒于他人。反躬自省,求諸于己,更顯其謙謙君子形象。不因為他人的好惡而影響自己的情緒,也不以自己的喜怨遷怒于他人;不因為別人不理解自己而生氣、苦惱,也不因別人對自己存有誤解而遷怒于人、產生怨恨之心,始終以寬厚仁義之心,容納百川的雅量和胸襟對待他人。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