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詩歌的批評家、鑒賞家以及眾多的詩人們,是曾經擁有自己鮮明的評價尺度與美學原則的。那些為他們所樂道的篇章,在他們之間被吟誦的佳作以及受到他們推崇的詩歌理想遠非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那么單調劃一 。毫無疑問,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重要的詩篇已經湮沒,一些優(yōu)秀的詩人則被忘卻了,唐時代人們的詩意懷抱和詩學理想,自然可能被程度不同地遮蔽。宋以降,唐詩選家迭出,選本不斷,傳于世者無非“三百” 、“別裁”之類,人們依據(jù)不同選家的眼界、趣味乃至好惡來閱讀唐詩,或者說,各式選家的旨趣、胸襟和格局,在制造著后世讀者的詩歌趣味“標準”,這其中當然會出現(xiàn)價值取向、審美判斷上的偏離或漂移。許多為后世熟知的篇章,并不被唐人看好;以唐人審美觀、詩歌觀揀選的佳作,則已經鮮為今人所知。以唐時期的眼光看唐詩,亦即重公元六一九○七年問的詩歌趣味與風尚,這在今天無疑是唐詩閱讀的一個特別角度?!短迫诉x唐詩》正是在此意義上為今天熱愛唐詩、研究唐詩者提供的一個跨越千年的文本。[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