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生活時尚健康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定 價:¥25.00

作 者: 傅偉勛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生命之旅叢書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301108284 出版時間: 2006-06-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201 字數: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序:一個不平凡的人,一本不平凡的書 楊國樞(1) 自序: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傅偉勛(5) 導讀:生死大事 鄭石巖(7) 一 引論(1) 1現代人的死亡問題(3) 2美國的“死亡學”研究與“死亡教育”(11) 3我在美國學府的教學經驗(16) 二 死亡的尊嚴(21) 1 自殺與安樂死的問題考察(23) 2末期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 ——庫布勒·羅斯醫(yī)師的“五階段”模型(29) 8 托爾斯泰小說名著《伊凡·伊里奇之死》 的啟蒙意義(37) 4黑澤明電影巨作《活下去》的生命啟示(43) 5聶爾玲近作《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50) 三 世界宗教與死亡超克(57) 1生死問題與宗教探索(59) 2基督宗教(65) 3印度教(72) 4傳統(tǒng)佛教(78) 5儒道二家的生死觀(87) 四 現代生死學建立課題(97) 1 從臨終精神醫(yī)學到現代生死學 ——科際整合的一大課題(99) 2傅朗克“意義治療學”的理論啟示(105) 3“森田治療法” ——禪與精神治療的結合(115) 4心性體認本位的現代生死學試探(126) 五 結語 ——我與淋巴腺癌搏斗的生死體驗(133) 附錄 記取來時路(153) 瀟灑走過死亡 ——傅偉勛專訪 薛文瑜(155) 生死交關——透視死亡學 ——傅偉勛與作家平路對話 黃榮村 楊凱麟(159) 死亡的挑戰(zhàn),智慧的回應 ——劫后余生的再探索 傅偉勛(165) 從醫(yī)療到照顧,從絕望到解脫 ——《一起面對生死》讀后有感 傅偉勛(167) 讀傅偉勛教授生死體驗的新著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郭齊勇(172) 未知死,焉知生? ——讀傅偉勛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有感 釋慧開(180) 調整焦距看生死 ——評《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傅佩榮(192) 死得有品質 犁凈(196) 臨別心苦,愿記來時路 楊思宏(199) 附記 (201) 書摘 托爾斯泰小說名著《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啟蒙意義 任何讀過19世紀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日記與傳記(不計其數)的讀者都 知道,西方文學史上幾乎找不到一個作家,像他那樣懼怕死亡,也沒有一個 作家像他那樣自幼幻想死亡(情狀),凝視死亡(真相),并想盡辦法超克死亡 。他在1884年完成的“死亡文學”的不朽作品《伊凡·伊里奇之死》,便是 顯著的例證。這一作品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1881年一位法官瀕死之前,針對往 逝的生命)-JS~自我總結與評價的真實故事。托爾斯泰經由夫人的轉述得知 此事,大大激發(fā)了他的寫作興趣與靈感。我們可以說,《伊凡·伊里奇之死 》雖取材于那位俄國法官的生死掙扎,實質上卻反映著托爾斯泰自己多次有 關生死問題的親自體驗,充分彰顯了他日后在《藝術論》(Wh口t Is Art?) 中所極力標榜的“藝術為人生”(art for life’s sake)立場??傊@一 中篇小說是托爾斯泰為了超越生死大關,而獲得終身不渝的宗教與道德的根 本改信之后,首次發(fā)表出來的力作。從此以后,他的一切作品(包括第三部 長篇小說《復活》與《藝術論》在內)全然抹去純文藝色彩,只為耶教的博 愛主義與道德的社會主義服務了。 《伊凡·伊里奇之死》1ti版之后不久,著名作家斯塔索夫(Stasov)函 告托爾斯泰說,他從未讀過如此精彩的杰作:“人間還未產生過這樣偉大的 創(chuàng)作。與你這篇70頁左右的作品相比,其他一切作品就未免顯得無足輕重了 ?!弊髑也窨煞蛩够═chaikovsky)也在日記中寫道:“我剛讀完《伊凡 .伊里奇之死》,因而更加確信,托爾斯泰是地球上最偉大的作家?!庇纱?可見《伊凡.伊里奇之死》的文學成就之高,尤其在“死亡文學”這一領域 里,無疑是首屈一指的最高成就。1880年威爾(Robert Weir)教授所編成的 《文學中的死亡》(Death in Literature),就在結論部分專門收錄了這一 篇作品,可見它的現代意義與文學價值。它的現代意義在于:它是“死亡學 ”與臨終精神醫(yī)學研究以及“死亡教育”經常使用的不可或缺的閱讀資料。 我們如果細讀《伊凡·伊里奇之死》,則不難發(fā)現,托爾斯泰的心理描寫淋 漓盡致——如伊凡對醫(yī)生的不信任,對上帝的“埋怨”,對妻女外出的嫉妒 與憤恨,絕望無助的孤離感,在生命盡頭對于死亡的“接受”等等,已經預 見了庫布勒·羅斯醫(yī)師觀察所得的心理反應及其階段之種種,實在令人嘆賞 不已。 《伊凡·伊里奇之死》在文學創(chuàng)作與哲學思想層面,也預見了20世紀兩 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盛極一時的歐洲實存主義(或稱存在主義)的思想胎動與探 索問題的主要趨向;并與后起之秀陀斯妥耶夫斯基(Dostoyevsky)的《卡拉 馬佐夫兄弟們》(The Brothers Karamazov)等名著相互輝映,構成實存主義 文學的先驅典范之作,可以說對于整個現代實存主義文學運動的醞釀與發(fā)展 ,極盡開拓之功。再者,我們知道,“實存(兼涵現實存在與真實存在二義) ”(existence)、“實存的抉擇”(existential choice)、(生死關頭的)“ 極限境況”(the border’一situation)、“實存的本然性或真實性”(existential authenticity)、“實存的非本然性”(existential inauthenticity)、“ 存在的勇氣”(the COUr’age tobe)等實存主義的慣用概念,都是20世紀20 年代以來經由海德格爾(Hei.degger)、雅斯培(Jaspers)、薩特(Sartre)、 田立克(1'illich)等人的哲學探索而逐漸形成的。這些概念今天已是現代西 方思潮方面的一般常識或口頭禪。但是一百多年前,托爾斯泰居然能以《伊 凡·伊里奇之死》的小說體裁,步步挖掘人在面臨死亡(極限境況)之時顯現 出來的實存意識(不論是真實本然性的或非本然性的),實在不能不令人嘆服 他那生來獨特的生死體驗,犀利無比的心理描寫與實存分析(existential analysis),以及呼應20世紀實存主義思潮的(新)時代預感。譬如海德格爾 在劃時代的哲學名著《存在與時間》中所作的關涉生死問題的人的存在分析 ,多半可在半個世紀以前問世的《伊凡·伊里奇之死》中,找到實存文學的 線索或例證。事實上,海德格爾在書中附注提到了這篇作品的重要性,可見 它對海德格爾的“死亡”討論極有影響。 表面上看來,《伊凡·伊里奇之死》的情節(jié)與結構都很簡單,而故事的 展開也多半平鋪直敘,沒有復雜的曲折。因此,缺乏“創(chuàng)造地閱讀”能力的 普通讀者,容易誤認為這篇作品平淡無奇,不過如此,而完全忽略其中的深 意。其實,托爾斯泰善用他那平生最擅長的白描手法與寫實筆調,所刻畫出 來的人際關系與人間形象,以及所透視出來的(主要登場人物的)心理反應、 (伊凡在死亡邊緣的)最后掙扎、(生死問題)的終極關懷等等,在一百多年后 的今天仔細閱讀,仍然具有令人激賞而發(fā)人深省的現代意義。…… 書評 這是一本由一位不平凡的人用自己的生命所撰寫的不平凡的書,這是一 位學員中西的實力派學者在罹患淋巴腺癌兩次開刀及50多次電療后短短幾個 月內寫成的書,這是一位生命垂危者以淵博的知識與對生死的深刻體驗錘煉 而得的成果。 ——楊國樞(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知名教授)你在人間做客,行李無須貪得太多,簡單夠用即可。輕便才是愉快旅行 的真諦?!吧粠恚啦粠ァ?,真正的問題是生活。死亡教育有助于一 個人培養(yǎng)恬淡的態(tài)度,回歸生活的本身,涵養(yǎng)悅樂的襟懷,讓自己展現人性 之美。本書有助于讀者充分了解死亡,從而參悟人生的豐富意義和使命,并 從中看出那個在塵世中生活的主人——真我。讓自己生活得有尊嚴,也讓自 己死得有尊嚴。 ——鄭石巖(臺灣地區(qū)著名作家)在意識仍很清明之時,盡可能地運用做人的自由。這樣,在死后的世界 會獲致更完全的自由。做人的自由雖是嚴厲而辛苦,但人的尊嚴就在此一自 由的踐行上面。我在臨終階段還如此辛苦地寫書的理由,不外是“想要積極 地生活下去,探索做人的意義到最后時刻為止”。 ——巖井寬(日本著名精神病理學家)

作者簡介

  本書提供作譯者介紹傅偉勛,生于1933年10月7日,臺灣省新竹市人。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y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博士(主攻現代歐洲倫理學研究)。曾在臺灣大學、伊利諾伊大學、俄亥俄大學等哲學系任教,也曾擔任美國費城州立天普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主持佛學與東亞思想博士班的研究工作。著有《西洋哲學史》、《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批判的繼承與創(chuàng)造的發(fā)展》、《從創(chuàng)造的詮釋學到大學佛學》、《中國哲學指導》(英文版)等中英文專著。于1996年11月去世。...

圖書目錄

序:一個不平凡的人,一本不平凡的書 楊國樞(1)
自序: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傅偉勛(5)
導讀:生死大事 鄭石巖(7)
一 引論(1)
1現代人的死亡問題(3)
2美國的“死亡學”研究與“死亡教育”(11)
3我在美國學府的教學經驗(16)
二 死亡的尊嚴(21)
1 自殺與安樂死的問題考察(23)
2末期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
——庫布勒·羅斯醫(yī)師的“五階段”模型(29)
8 托爾斯泰小說名著《伊凡·伊里奇之死》
的啟蒙意義(37)
4黑澤明電影巨作《活下去》的生命啟示(43)
5聶爾玲近作《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50)
三 世界宗教與死亡超克(57)
1生死問題與宗教探索(59)
2基督宗教(65)
3印度教(72)
4傳統(tǒng)佛教(78)
5儒道二家的生死觀(87)
四 現代生死學建立課題(97)
1 從臨終精神醫(yī)學到現代生死學
——科際整合的一大課題(99)
2傅朗克“意義治療學”的理論啟示(105)
3“森田治療法”
——禪與精神治療的結合(115)
4心性體認本位的現代生死學試探(126)
五 結語
——我與淋巴腺癌搏斗的生死體驗(133)
附錄 記取來時路(153)
瀟灑走過死亡
——傅偉勛專訪 薛文瑜(155)
生死交關——透視死亡學
——傅偉勛與作家平路對話 黃榮村 楊凱麟(159)
死亡的挑戰(zhàn),智慧的回應
——劫后余生的再探索 傅偉勛(165)
從醫(yī)療到照顧,從絕望到解脫
——《一起面對生死》讀后有感 傅偉勛(167)
讀傅偉勛教授生死體驗的新著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郭齊勇(172)
未知死,焉知生?
——讀傅偉勛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有感 釋慧開(180)
調整焦距看生死
——評《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傅佩榮(192)
死得有品質 犁凈(196)
臨別心苦,愿記來時路 楊思宏(199)
附記 (201)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