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辱觀是中華傳統(tǒng)倫理學中最基本、最一般的道德范疇。受社會歷史、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等的影響,不同時代、不同民族或地區(qū),榮辱觀的內涵不盡相同,人們對榮辱的看法不盡一致。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的命題,把榮辱觀念同物質生活水平聯系在一起,闡明了經濟社會發(fā)展同社會文化生活的需求之間的密切關系。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荀子提出不知榮辱則不能成人,他說:“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在荀子看來,明分榮辱,是一個人在社會中安身立命的前提??鬃觿t把榮辱觀與人格修養(yǎng)聯系起來:“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泵献觿t把能否做到“仁”作為衡量榮辱的標準:“仁則榮,不仁則辱?!贝送猓袊鴤鹘y(tǒng)中的一些格言,如“寧可毀人,不可毀譽”、“寧可窮而有志,不可富而失節(jié)”、“立大志者,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等,都從不同層面把榮辱放到了與人格一樣重要的地位,包含了強烈的榮辱觀念,對我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