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教育教育學理論主體性教學論

主體性教學論

主體性教學論

定 價:¥16.80

作 者: 和學新
出版社: 甘肅教育
叢編項: 教學論研究叢書
標 簽: 教育理論

ISBN: 9787542310002 出版時間: 2004-10-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大32開 頁數(shù): 292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序 張武升導言第一章主體性教學的內涵與特征一、主體性是現(xiàn)實活動的人在對象性活動中的能動性(一)對“主體性”已有認識的簡要評析(二)主體性的基本涵義二、教學本質上是教師和學生能動而現(xiàn)實地發(fā)揮和建構自身主體性的對象化活動(一)對已有教學本質研究的方法論透視(二)制約教學本質認識的因素分析(三)對教學本質的界定三、主體性教學的基本規(guī)定和特征(一)主體性教學的基本規(guī)定(二)主體性教學的特征四、簡短的結論第二章主體性教學思想的歷史形態(tài)考察一、古代倫理道德形態(tài)的主體性教學思想二、文藝復興時期喚醒理性的人文主義形態(tài)的主體性教學思想三、認知主義形態(tài)的主體性教學思想四、非認知主義形態(tài)的主體性教學思想五、主體性教學思想在當代中國的發(fā)展第三章主體性教學的理論基礎一、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主體性理論與主體性教學(一)人在現(xiàn)實活動中具有主體能動性(二)主體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三)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核心是人的主體性(四)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主體性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意義二、心理學理論與主體性教學(一)元認知理論與主體性教學(二)活動心理學與主體性教學(三)動機、情意心理學與主體性教學三、社會發(fā)展理論與主體性教學(一)社會現(xiàn)代化與人的主體性(二)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與人的主體性的弘揚(三)國際教育改革的趨勢與主體性教學第四章主體性教學的價值一、主體性教學與學生發(fā)展(一)有助于學生主體性水平的發(fā)展和提高(二)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真正落到實處(三)有助于全體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落到實處(四)有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發(fā)展(五)有助于更好地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關心等二、主體性教學與教師發(fā)展(一)促使教師教學觀和職業(yè)觀的轉變(二)為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提供了契機(三)為教師個體全面地實現(xiàn)自身價值提供了現(xiàn)實途徑(四)有助于教師成為教育家三、主體性教學與學校發(fā)展(一)有利于促進學校管理的科學化和民主化(二)為學校形成特色找到了一條現(xiàn)實道路四、主體性教學與素質教育(一)主體性教學與素質教育在本質精神上是一致的(二)主體性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三)主體性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方向第五章主體性教學的目標建構一、人的主體性的一般結構(一)對近年來哲學界關于主體性結構的認識的分析與探討(二)主體性的一般結構二、學生主體性的目標建構(一)學生主體性目標建構的方法論原則(二)學生主體性目標建構的策略和方法三、教師教學主體性的目標建構(一)教師教學主體性目標建構的意義(二)教師教學主體性行為表現(xiàn)指標體系的制定過程與方法(三)教師教學主體性的結構及行為表現(xiàn)分析第六章主體性教學的設計一、近年來我國主體性教育實驗中教學設計之透視二、主體性的生成機制(一)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人的主體性的物質本源(二)活動是人的主體性生成的源泉三、主體性教學設計的原則(一)主體性教學設計的根本原則:活動性原則(二)活動性原則的貫徹四、幾種與主體性培養(yǎng)相關的教學模式之剖析(一)自學輔導教學(二)小組合作學習(三)情境教學(四)活動課教學第七章主體性教學的實施一、影響主體性教學實施的因素分析(一)教學動力與主體性教學的實施i(二)教學組織形式與主體性教學的實施二、激發(fā)和強化教師教學動力,為教師主體性的發(fā)揮和建構奠定基礎(一)變革教師教育(二)開展理論學習I(三)加強教學管理I(四)鼓勵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開展行動研究(五)改善和提高教師的教學監(jiān)控能力I三、激發(fā)和強化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策略,教會學生學習(一)激發(fā)、維持和強化學生學習動力的策略(二)教會學生學習的策略四、變革教學組織形式,為主體性教學的實施提供機制保障(一)建立靈活適宜的教師組織形式(二)改造班級授課制,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學生組織形式(三)適當縮小班級規(guī)模I(四)座位排列的多樣化和學生座位位置的時常變動五、根據(jù)不同性質的主體性目標,結合課程內容,采取相應教學策略(一)授受知識的教學策略(二)培養(yǎng)智能的教學策略(三)形成和改變品德的教學策略(四)形成動作技能的教學策略(五)形成欣賞審美主體性的教學策略結束語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作者簡介

  和學新,河南獲嘉人,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科研處副處長、副研究員,教育學博士。1989年畢業(yè)于河南大學教育系,同年考入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師從李秉德教授攻讀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專業(yè)碩士學位,1992年畢業(yè),1995年考入西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師從張敷榮教授攻讀課程與教學論專業(yè)博士學位,1998年畢業(yè)?,F(xiàn)為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科研處副處長,副研究員。主要著作有《主體性教學研究》、《主體性教育的教學策略探索》(主編)、《教育實驗論》(合著)、《教育科研成果轉化的系統(tǒng)研究》(合著)等,在《教育研究》、《課程 教材 教法》、《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教育研究與實驗》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60余篇。學術成果曾獲得國家教育部教育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天津市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青年家作獎等。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章 主體性教學的內涵與特征
一、主體性是現(xiàn)實活動的人在對象性活動中的能動性
(一)對“主體性”已有認識的簡要評析
(二)主體性的基本涵義
二、教學本質上是教師和學生能動而現(xiàn)實地發(fā)揮和建構自身主體性的對象化活動
(一)對已有教學本質研究的方法論透視
(二)制約教學本質認識的因素分析
(三)對教學本質的界定
三、主體性教學的基本規(guī)定和特征
(一)主體性教學的基本規(guī)定
(二)主體性教學的特征
四、簡短的結論
第二章 主體性教學思想的歷史形態(tài)考察
一、古代倫理道德形態(tài)的主體性教學思想
二、文藝復興時期喚醒理性的人文主義形態(tài)的主體性教學思想
三、認知主義形態(tài)的主體性教學思想
四、非認知主義形態(tài)的主體性教學思想
五、主體性教學思想在當代中國的發(fā)展
第三章 主體性教學的理論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主體性理論與主體性教學
(一)人在現(xiàn)實活動中具有主體能動性
(二)主體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三)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核心是人的主體性
(四)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主體性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意義
二、心理學理論與主體性教學
(一)元認知理論與主體性教學
(二)活動心理學與主體性教學
(三)動機、情意心理學與主體性教學
三、社會發(fā)展理論與主體性教學
(一)社會現(xiàn)代化與人的主體性
(二)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與人的主體性的弘揚
(三)國際教育改革的趨勢與主體性教學
第四章 主體性教學的價值
一、主體性教學與學生發(fā)展
(一)有助于學生主體性水平的發(fā)展和提高
(二)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真正落到實處
(三)有助于全體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落到實處
(四)有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發(fā)展
(五)有助于更好地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關心等
二、主體性教學與教師發(fā)展
(一)促使教師教學觀和職業(yè)觀的轉變
(二)為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提供了契機
(三)為教師個體全面地實現(xiàn)自身價值提供了現(xiàn)實途徑
(四)有助于教師成為教育家
三、主體性教學與學校發(fā)展
(一)有利于促進學校管理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二)為學校形成特色找到了一條現(xiàn)實道路
四、主體性教學與素質教育
(一)主體性教學與素質教育在本質精神上是一致的
(二)主體性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三)主體性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方向
第五章 主體性教學的目標建構
一、人的主體性的一般結構
(一)對近年來哲學界關于主體性結構的認識的分析與探討
(二)主體性的一般結構
二、學生主體性的目標建構
(一)學生主體性目標建構的方法論原則
(二)學生主體性目標建構的策略和方法
三、教師教學主體性的目標建構
(一)教師教學主體性目標建構的意義
(二)教師教學主體性行為表現(xiàn)指標體系的制定過程與方法
(三)教師教學主體性的結構及行為表現(xiàn)分析
第六章 主體性教學的設計
一、近年來我國主體性教育實驗中教學設計之透視
二、主體性的生成機制
(一)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人的主體性的物質本源
(二)活動是人的主體性生成的源泉
三、主體性教學設計的原則
(一)主體性教學設計的根本原則:活動性原則
(二)活動性原則的貫徹
四、幾種與主體性培養(yǎng)相關的教學模式之剖析
(一)自學輔導教學
(二)小組合作學習
(三)情境教學
(四)活動課教學
第七章 主體性教學的實施
一、影響主體性教學實施的因素分析
(一)教學動力與主體性教學的實施i
(二)教學組織形式與主體性教學的實施
二、激發(fā)和強化教師教學動力,為教師主體性的發(fā)揮和建構奠定基礎
(一)變革教師教育
(二)開展理論學習I
(三)加強教學管理I
(四)鼓勵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開展行動研究
(五)改善和提高教師的教學監(jiān)控能力I
三、激發(fā)和強化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策略,教會學生學習
(一)激發(fā)、維持和強化學生學習動力的策略
(二)教會學生學習的策略
四、變革教學組織形式,為主體性教學的實施提供機制保障
(一)建立靈活適宜的教師組織形式
(二)改造班級授課制,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學生組織形式
(三)適當縮小班級規(guī)模I
(四)座位排列的多樣化和學生座位位置的時常變動
五、根據(jù)不同性質的主體性目標,結合課程內容,采取相應教學策略
(一)授受知識的教學策略
(二)培養(yǎng)智能的教學策略
(三)形成和改變品德的教學策略
(四)形成動作技能的教學策略
(五)形成欣賞審美主體性的教學策略
結束語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