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闇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這首詩出自中國現(xiàn)代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新文化的奠基人魯迅。詩中表現(xiàn)出的憂國憂民的厚重情懷,為國家和民族甘灑熱血的精神境界,恰是魯迅一生的寫照。魯迅走上以筆為“匕首和投槍”的道路,和他青少年時代的兩個“背叛”是分不開的。第一是他背叛了自己所出身的舊階級。他的家庭屬于沒落的士大夫,但在13歲時,祖父因涉嫌科舉考場的案子而下獄。后來父親長年患病,臥床不起,不僅家道中落,而且飽嘗人間不平、世態(tài)炎涼。這使他萌生了對舊社會及統(tǒng)治勢力的憎恨。第二是他背叛了自幼所受的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他不僅接觸、了解下層民眾的苦難艱辛,而且目睹了民族的屈辱,這使他從很早開始就形成了叛逆的性格與反抗的意識。19世紀末年,作為莘莘學子的魯迅開始接受各種新思潮的影響。著名的維新人士嚴復翻譯的西方思想家赫臀黎的《天演論》更使他深受啟蒙,進化論學說成為他精神追求的支柱,也成了他觀察世界的依據(jù)。出于對進化論的信仰,他東赴日本學醫(yī),志在加強同胞體魄,從而拯救衰亡的民族。然而,一次電影放映深深地觸動了他:日本人殺一個中國人,圍觀的中國人雖身體強壯,卻精神麻木。這使魯迅得出嚴峻的結論:要救中國,不在于救同胞的身體,·而在于救他們的思想和靈魂!于是,他棄醫(yī)從文,決心徹底喚醒國民的心靈,改變同胞的精神面貌。從此,魯迅拿起了他那飽蘸愛國激情、充滿戰(zhàn)斗精神、閃爍犀利鋒芒的筆。這支筆像一枚火種,點燃了燃燒不熄的火炬;這支筆像一根旗桿,揚起了飄揚奮進的旗幟。他呼喚“精神界之戰(zhàn)士”的出現(xiàn),而他自已正是以這樣的形象和姿態(tài),開始了艱難的、頑強的,有時甚至是孤獨的戰(zhàn)斗?!犊袢巳沼洝肥囚斞笇懴碌闹袊谝徊堪自捨男≌f。那患了精神病的“狂人”,語出驚人地宣告了對封建制度無情的判詞: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狂人”還斷定:“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的。”“狂人”大聲疾呼“救救孩子”!魯迅接連“一發(fā)而不可收”地寫下《藥》、《孔乙己》等現(xiàn)代白話小說,是最關鍵的歷史時期發(fā)出的令人深省的“吶喊”。魯迅寫下了大量思想深刻、鋒芒尖銳、意味深長、文字生動的雜文,構成了文學史上的一道奇觀。他的16本雜文集,是他獨具特色、豐富博大的思想成就和藝術成就的充分體現(xiàn),創(chuàng)造了精湛的創(chuàng)作與深邃的思考相結合的典范。“曠代文章數(shù)阿Q”——這是人們對《阿Q正傳》的評價?!栋正傳》使魯迅喚醒國民靈魂、透視國民心態(tài)的愿望得以充分實現(xiàn),也是他爐火純青的文學造詣的代表作。魯迅筆下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主人公揭示的“阿Q精神”,長久地給人們以警醒和啟迪。這部作品不僅長期以來始終受到讀者的喜愛,受到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的高度評價,而且還引起過激烈的爭論和強烈的反響,并在海外廣為流傳。魯迅的作品既優(yōu)秀,又富有鮮明的特色。魯迅以深邃的見解、智慧的語言、豐富的知識、堅韌的性格、高尚的情操、巨大的影響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他的作品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最寶貴的財富。21世紀,中國必將走向更深刻的變革,走向魯迅畢生孜孜以求、熱切期望的繁榮強盛。而魯迅所擎的火炬和所揚的旗幟,將被新一代所繼承。走近魯迅,理解魯迅,汲取魯迅的精神遺產、發(fā)揚魯迅的戰(zhàn)斗精神,是我們推出這部讀物的真誠愿望。但愿我們能夠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