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世界史全球史文明縱橫談

文明縱橫談

文明縱橫談

定 價:¥35.00

作 者: 段亞兵著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文化史 研究 世界

ISBN: 9787802300958 出版時間: 2006-06-01 包裝: 簡裝本
開本: 24cm 頁數: 321 字數:  

內容簡介

  亞兵同志長期從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從他身上看到了刻苦好學的精神。他謙虛地表示,自己是做精神文明實際工作的,對精神文明的理論雖有一些研究,但是不深不透,希望我能給予指導。半年后再見面時,他說已經將自己十幾年研究的體會整理出來,寫出了幾十萬字的書稿。他怕我忙,只將其中的幾個章節(jié)給我看,希望我能提點意見。在這幾個章節(jié)中,他嘗試著用我有關中國決策學授課和著述中的一些觀點和方法,對他工作的實踐經驗進行概括和總結。我看后,心中產生了一陣感動,現在社會上像他這樣虛心學習,刻苦鉆研,勇于探索的學人不是很多;能夠干一行,愛一行,鉆研一行,對自己從事的工作不斷進行研究,并形成系統理論著作的更是少見。從書中可以看出一個從事精神文明工作人員的事業(yè)心和使命感。古代哲人說:“初難知。”研究問題時首先弄清概著名學者:張順江念既難又重要。對于“文明”,我的看法是:主觀對客觀認知的表述謂之“文”;日月經天普照四方謂之“明”。因此,“文明”,就是“人”對主觀與客觀矛盾對立統一體的運動、變化與發(fā)展的表述。某個表述如果是科學的、正確的、符合規(guī)律的,它必然能傳播四方,這就是文明,如牛頓三大定律就是人對中觀物理現象的本質表述。這種本質表述,作為牛頓力學傳遍了世界。反之,如果不正確、不科學、不符合規(guī)律,就稱之為不文明。概念確定了,我們就可以接著繼續(xù)研究,探討研究對象與基本科學結構。研究對象?;谌缟系脑O定性公理,元無—有上升為具體的研究對象元人—客。下圖所示的是人類實踐理念基本結構——元人—客。研究角度:基于如上的設定性公理,研究的角度顯然是從主觀(研究者)對客觀(研究對象)認知的角度去研究。研究成果:從認知元人—客的視角,研究人類實踐理念元人—客運動、變化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取得的研究成果,如果能指導人類社會安、和、樂、利,和諧生存與向前發(fā)展,就稱之為文明。反之,則稱之為不文明。不文明,社會就會產生動蕩,甚至使社會系統走向消亡。亞兵在書中談到了一些古老文明的滅亡,其原因可以用這個觀點來解釋。研究過程:① 研究研究對象的要素;② 研究研究對象的結構;③ 研究研究對象的矛盾運動。研究方法:在認知元人—客的視角下,應用唯物辯證法的概念體系——1/2/8律對元人—客進行具體的分析,從而使1/2/8律邏輯公理,在認知元人—客的視角下,上升為具體。所謂1/2/8律,就是認識世界萬物的科學方法和心用工具:“1”是元的本質屬性,即矛盾的對立統一性;“2”是元的兩個基本屬性:信息性和運化性;“8”是元的一般屬性:多義性、同態(tài)性、層次性、邊界性、約束性、隨機性、穩(wěn)定性和幾變性。順便談一下關于文化的概念。所謂文化,是前人理論(精神)實踐和行為實踐沉淀下來的結晶,與現代人精神實踐和行為實踐表現的總和。文明則保留下來,不文明則斷代消亡。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保留與消亡的系統是學習的結果。借亞兵同志出書的機會,對文明問題的研究提出一點看法。文明問題的理論研究確實非常重要,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和民族的存亡。希望有更多的人研究這個問題,——為了中華文明的復興,也為了整個人類文明的延續(xù)。

作者簡介

  段亞兵,武漢大學研究生畢業(yè),獲法學碩士學位。1982年起在深圳宣傳和精神文明部門工作,現任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深圳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獨著作品有《深圳精神文明之路》、《行走中東》、《行走北歐》等,合著作品有《開放之窗——深圳》、《小巨人崛起——中小企業(yè)發(fā)展之路》等。

圖書目錄

序言
上 篇
第一章 文明是什么?
一 哲學難題:初難知
二 什么是文明?
三 文明的定義
四 精神文明的定義
第二章 文明的起源
一 文明起源的時間
二 文明起源的原因
三 中華文明起源的時間
四 中華文明起源的地點
第三章 文明的成長
一 人類歷史上共有多少種文明呢?
二 創(chuàng)新說
三 秩序說
四 和平說
五 集體主義說
第四章 文明的轉型
一文明的轉型
二 中國傳統農業(yè)文明在康乾盛世時達到頂峰
三 中華文明沒能順利轉型的原因
四 中華文明面臨轉型的機遇
第五章 文明的傳播
一 文明是傳播的結果
二 近代中國閉關鎖國割斷傳播,導致中華文明衰退
三 傳播的內因:競爭
四 傳播的方式:學習、商貿、政治和競爭
第六章 文明的沖突與和諧
一 文明沖突
二 文明的和諧
三 和諧性文明的優(yōu)缺點
第七章 文明的未來
一 未來文明發(fā)展的兩種趨勢:特色論與大同論
二 普世文明論
三 文明的現代化
四 中華文明的現代化
下 篇
第八章 文明與文化
一 文化的定義
二 文化與文明概念的異同
三 文化成為核心競爭力
四 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與內容
五 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會
六 中國文化有人文主義傳統嗎?
七 我們如何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文化?
第九章 文明與信仰
一 信仰在文明中的地位:靈魂與支柱
二 中國人信仰的特點:理性主義
三 中國哲學的基本點:天人合一
四 中國人為什么信仰馬克思主義?
第十章 文明與宗教
一 宗教的產生
二 宗教信仰與科學信仰
三 “宗教是鴉片”嗎?
四 宗教的排他性
五 中國人的宗教觀
六 佛教到中國變成無神論
七 宗教在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十一章 文明與道德
一 道德的重要性
二 中西方道德的側重點不同
三 中國道德的特點
四 現代化與中國傳統道德
第十二章 文明與科技
一 科學在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二 科學是人類正確認識世界的工具
三 科學是推動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第一生產力
四 科技是綜合國力的首要因素
五 科技是決定軍事勝負的重要利器
六 科技是把雙刃劍
七 “李約瑟之謎”的正確答案是什么?
八 中華民族復興要依靠科技進步
第十三章 文明與自然環(huán)境
一 自然環(huán)境與文明的關系
二 人類文明發(fā)展走進死胡同
三 困擾中國發(fā)展的嚴重問題
四 在環(huán)境問題上人類開始覺悟
五 科學發(fā)展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的提出
六 發(fā)展的增長與循環(huán)經濟
七 東西方文化對待環(huán)境的不同態(tài)度
八 樹立科學的環(huán)境文明觀
第十四章 文明與人的素質
一 人的素質的概念
二 人的素質與文明發(fā)展的關系
三 中國:源遠流長的文明與低下的國民素質
四 當今國際經濟競爭是人才的競爭
五 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文明發(fā)展的最終目的
第十五章 文明與社會公正
一 社會公正與文明社會的關系
二 我們要什么樣的公正原則?
三 中國的社會公正已開始出現問題
四 腐敗嚴重傷害社會公正
五 怎樣建立一個公正的社會?
第十六章 文明與法治
一 法是文明的保護制度
二 古代中國是個重德輕法的人治國家
三 西方國家走上法治道路
四 社會契約論奠定西方近代法律的理論基礎
五 西方資本主義法律制度的特點
六 中國努力建設現代法治國家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