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侃(1886-1935),字季剛,號量守居士,蘄春青石嶺大樟樹人。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中秀才。1903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學堂,常與同學田桐、董用威(董必武)、宋教仁等議論時政,暢談革命。1905年,他被湖廣總督張之洞以“故人子”,給予官費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同年,他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1910年秋,歸國組織反清活動。1911(清宣統(tǒng)三年)初,黃侃在武漢參加“共進會”與“文學社”的反清活動,寫時評《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江漢震動,革命士氣為之大震。民國建立,黃侃在上海主辦《民生日報》。1914年秋,應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9年后,相繼執(zhí)教于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武昌中華大學、北京大學、東北大學、南京中央大學等校,講授詞章、訓詁及經史之學,前后凡22年。其間,他關心國家大事,愛國之情,一如既往。1914年,袁世凱幽禁反對復辟帝制的章太炎于北京,他至禁室與章同住,以示抗議。其師劉師培借研究學術之名,邀請學術界知名人士開會,動員擁袁稱帝,他憤然相斥而退會,與會者亦隨散?!熬拧ひ话恕笔伦儼l(fā)生,他拍案作《勉國人歌》:“四百兆人寧斗而死兮,不忍見華夏之為墟?!碧栒偃珖癖妸^起御敵。黃侃治學勤奮,以愚自處,主張“為學務精”、“宏通嚴謹”。他重視師承,但不墨守師說,常以“刻苦為人,殷勤傳學”以自警。雖是名聲赫赫之學者,且身體虛弱,仍致力學術而不倦,“惟以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發(fā)愿50歲后才著書。所治文字、聲韻、訓詁之學,遠紹漢唐,近承干嘉,多有創(chuàng)見,自成一家。在音韻學方面對古音作出了切合當時言語實際的分類。晚年主要從事訓詁學之研究。黃侃著作甚豐,其重要著述有《音述》、《說文略說》、《爾雅略說》、《集韻聲類表》、《文心雕龍》、《日知錄校記》等。